近日,淮阴工学院大四学生小瞿通过“云上”直聘会顺利拿到录取通知书。受疫情影响,眼下不少毕业生找工作面临较大压力,而一场场“云招聘”为他们送来“及时雨”。
疫情之下,线下交流不便成为企业招工、学生求职中的一道难题。为助力企业人才引进,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需求,各地有关部门联合企业、学校搭建引才就业“云平台”、提供各项“云服务”。
解企业用人之“渴”
“这次直播带岗活动效果大大超出预期,仅15分钟,就收到150多份来自全国多个高校毕业生的简历。”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中心办公室副主任徐江山长舒了一口气。
受疫情影响,这家企业的春季招聘计划被打乱,目前有500人左右的用工缺口。过去是一个个城市跑招聘、一座座大学开宣讲,现在线下招聘受阻,怎么办?一边是求贤若渴的企业,一边是寻求机会的人才,宿迁市委组织部架设“连心桥”,牵头搭建招才引智活动“云平台”。平台上线不到一个月,已接收简历超5000份,初步达成就业意向的有2300余人,4场直播带岗活动累计吸引近百万人次收看。徐江山测算后发现,加上官网收到的简历,这次企业春招收到的人才信息比往年多了30%。
4月13日,无锡市滨湖区人才办和区人社局携手举办“江南‘才’美智汇滨湖”云上直聘会。“这次直聘会让招聘方在线上面试求职毕业生,双方满意的话,企业当场就发录取通知书。”该区人才办有关负责人说。
“这种直聘方式更加精准高效,和求职者‘面对面’沟通,更能快速找到公司需要的人才。”无锡路通视信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人事部负责人钱祯慧说。当天,滨湖区人社局筛选区内55家优质企业在网络平台向淮阴工学院提供244个职位,岗位需求人数达1572人。江苏卓胜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无锡信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参与线上直聘会,共收到312份简历,当场发出43份录取通知书。
精准助力才企“牵手”
“收到30多份简历,三分之二通过初筛,人才质量普遍很高。”北京大学长三角光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孙泉是“才聚江海”南通市春季网络云招聘活动的招聘官之一。通过10分钟线上宣讲,这家研究院已与6位人才达成初步协议。
作为北京大学与南通市政府共同发起成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新型研发机构,北京大学长三角光电科学研究院围绕先进光电材料、器件、装置和系统中的核心科学技术问题,为长三角区域光电产业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提供强大的科技创新支撑,对人才的要求也相对“苛刻”。“别看才招6个人,放在以前,这得让我们在全国各地跑上一个多月。”孙泉告诉记者。
如何让高精尖人才与高新企业精准“牵手”?南通创新区党工委委员、通创办副主任王康力深有感触:“首先要对企业需求把脉,在‘事前功夫’上多花心思。”以南通创新区内首家科创板IPO过会企业帝奥微电子为例,由于对电子信息、集成电路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在招聘会举办前,南通创新园区工作人员就将目光锁定南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提前把岗位信息送上门。
“云”上对接,为企业纾困解难。扬州市委人才办上线科技镇长团“团+组”产才对接云平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今年以来线上发布科技成果1500多条,成功对接解决企业技术需求600多项,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50多项。
扬州市创业领军人才罗红宇创办扬州制汇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打造上线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工业汇”,实现供需双方精准匹配,每月实现各类需求对接2300余项,合同金额超5000万元。通过大数据匹配和在线验厂的功能,近期该平台帮助航天二院某研究所实现了某型号产品的供应商筛选,帮助上海临港的3家企业解决了生产原料供应问题,保障企业正常生产。
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近日,“相约福地才聚镇江”2022百所高校大学生集中云招引活动,把千家企业、百所高校、万名大学生聚在“云端”,首场直播开始一小时,就收到1400余份简历。
中南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尹老师表示,学校各类现场招聘活动因疫情暂停,这次云招引活动将镇江重点企事业单位聚在一起,所需专业类型一目了然,为毕业生提供便捷高效的就业渠道。
通过“云招聘”,企业与应聘者不能面对面,但诚意看得见摸得着。入职奥音科技(镇江)有限公司的优秀大专生,薪资每月8000元;江苏通灵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为员工建立“双通道+定制化”培养模式,大学生可选择进入管理通道或技术通道;冈田精机丹阳有限公司实行新员工导师制度,新员工转正后一个月内,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受疫情影响,吉林大学化学学院52名硕士研究生、71名博士研究生、17名本科生尚未签订就业协议。“得知这一情况后,我们迅速发动区内企业主动对接。”吴江开发区组织人事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叶丹告诉记者,当地多个公司纷纷响应,经过排摸筛选,最终有6家企业参加云对接宣讲会,提供32个招聘职位176个招聘岗位。
无锡在网络招聘会上拿出在锡央企、国企、科研院所等重点企事业单位的多个高含金量岗位,多渠道收集发布高校毕业生招聘岗位信息。至4月10日,共有1083家在锡企业累计提供36235个岗位,覆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高端纺织服装、新能源、物联网等该市重点产业领域,其中本科以上岗位占比达53.4%,最高岗位年薪超百万元。
“要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就业的影响,各地应充分运用好‘云桥梁’‘云平台’,实现高校人才与企业精准衔接。”省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员何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