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国企创建,江苏在发力
2020-01-23 14:10:00  来源:新华日报  
1
听新闻

省国资系统近日发出2020年“一号文件”《关于省属企业打好创建一流企业三年行动计划收官战和编制“十四五”发展战略规划的通知》。这是连续第三年,我省国资系统“一号文件”聚焦一流企业创建。

提出“创建一流企业”,江苏国资系统在全国是第一家。而早在2018年,我省便系统性地对一流企业创建提出考核“硬指标”。

“硬指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进一步明确主业定位,要求企业将主业控制在3个以内,有条件的控制在1至2个;

压减管理层级,确保2018年底前,将本集团管理层级压缩至三级以内;

明确“瘦身”目标和责任,保证2018年底前,将计划内“僵尸企业”全部处置出清。2020年底前,将各集团“四类企业”(停业、连续三年亏损、资不抵债和第四层级及以下的企业)、“三类参股投资”(连续三年无收益、账面价值300万以下、第四层级及以下的参股投资)数量在2017年底的基础上减少80%以上;

完善信息化建设专项规划,推进企业ERP(企业资源规划)信息系统建设。

“四项‘硬指标’的推出,有其特定的背景和迫切性。”省国资委副主任李秀斌表示,2018年省两会期间,我省明确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对国有企业来讲,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最鲜明的标志就是把企业做成一流企业。”

然而,彼时江苏国企离一流企业还有多远?“以‘四类企业’和‘三类参股投资’退出为例,早在2009年省国资委最初制定相关标准时,我省被‘四类企业’划中的劣势企业,在省属企业各级子公司中所占比重就接近40%,被‘三类参股投资’划中的投资占比更是接近60%。”而到2018年初,“四类企业”占比仍有三成以上,“三类参股投资”规模亦占四成以上。

2018年以来,每年我省国资系统的“一号文件”都围绕“创建一流企业”展开,考核中,也将更大权重“倒向”创建一流企业的诸项“硬指标”。持续努力,成绩斐然。

截至2018年年底,所有省属企业都着力解决业务范围过宽过散问题,将主业压至3个以内;四级和四级以下企业“基本被消灭”;124户“僵尸企业”除涉诉进入司法程序的以外,已实现全数出清。到2019年年底,“四类企业”和“三类参股投资”基本均控制在20%以内。近两年来,企业ERP信息系统建设也在有序推进。

“创建一流企业三年行动计划,基本实现按预期推进。”李秀斌说。但他也直言,创建一流企业远不止于“一个三年计划”。从长远角度看,此前提出的四项“硬指标”,并无法装下企业改革的所有事项,“‘四项指标’聚焦的内容,仅仅是彼时江苏国企改革亟须补长的短板,这些问题如不破解,一流企业无从谈起。但这些问题纵使破解了,也不等于省属企业就完成了蜕变。”

放之省内,一流省属企业一定是省内同行中,身居第一方阵的企业;而放之省外,它至少也应在各省省属企业同行中,处于一流水平;若从更高的维度讲,不论国企与否,一提到这家企业便能获得社会的认可,这才堪称高标准的一流,比如格力、华为。

比照更高水准的标杆,江苏省属企业正在加速崛起。目前,全省近50%的电力供应来自于国信控参股电厂;在各省级交通投资集团中,江苏交控是利润水平最高的企业;而农垦集团则是全国农垦系统的佼佼者。

创建一流企业三年行动计划今年收官。前两年步子迈得较快,已经完成国资委硬指标考核要求和原定三年创建计划的企业,不意味着就可以放松。省国资委在给省属企业“出题”的同时,也对破题“十四五”,推进新一轮一流企业创建提出展望。

“可以预期,省属国企‘十四五’战略规划将于年内全部端出。”李秀斌说,“十四五”阶段,我省股权激励、深化混改、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等激发微观主体活力的改革措施将持续走向深入,实行全面预算、全面考核、全面风险管理和全面在线监管,将更有力地促进新一轮“一流企业”的创建。

记者 李睿哲

标签:
责编:唐可垚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