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水脉串起江苏民族团结新画卷
2025-08-18 10:09:00  来源:日照新闻网  
1
听新闻

大运河江苏段纵贯南北,不仅是流淌千年的黄金水道,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在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大运河江苏段正以新的姿态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课堂。为此,今夏7月,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运河连心,籽籽同行”民族团结实践团带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扬帆起航,沿着大运河江苏段,接力奔赴徐州、宿迁、淮安、扬州、无锡、苏州等大运河江苏段沿线城市,深入村镇,走进展馆,调研社区,访谈交流,参观运河沿岸“红石榴家园”,探寻运河沿线民族团结的历史脉络与当代实践,用青春力量讲好新时代民族交融的江苏故事。

图为实践团参观扬州菱塘民族文化宫

实地走访,挖掘民族故事

实践团深入基层乡村,调研社区工作,先后走访了扬州市菱塘回族乡、徐州市管道社区、宿迁市杨集民族村等10余个典型社区和场馆。在徐州,实践团跟随管道社区老党员张孝明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聆听“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背后激奋人心的故事,体验社区里的“连心巴士”,看到社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延伸到房前屋后、根植在群众心田。在淮安,参观了朱桥村“红石榴家园”里缅怀当地各族革命先烈的红色宣传阵地,收集到各族群众同心同力共建民族风情街的感人往事。在宿迁,实践团与红星社区、杨集民族村的居民亲切交谈,大家围坐在一起,聊生活变化、谈家乡习俗,欢声笑语中传递着跨越民族的温暖与信任,乡村振兴中谱写着各民族的共融与共富。在苏州,与相王玉器城的维吾尔族商户交流,听他们讲述在社区帮助下经营玉石生意、融入当地生活的故事,感受到温润玉石串联起不同民族的情谊,交易的不仅是商品,更是文化的交融、心灵的贴近。在扬州,实践团在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运河与民族交融”专题展览中,了解到回族商人在扬州经营香料的账簿、蒙古族工匠参与运河桥梁修建的工具、各民族共庆节日的民俗展品等等,这份跨越时空的民族团结印记,为实践团的调研增添了厚重而深刻的历史底蕴。最令人难忘的是菱塘回族乡乔登江院士事迹展馆,实践团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共同上了一堂“行走的民族团结教育课”,学习乔院士潜心科研、心系家乡、报效祖国的动人事迹。这些鲜活的故事被团员们精心记录,汇编成《运河边的民族团结故事集》。

图为实践团在朱桥村开展民族团结主题座谈会

图为实践团参观乔登江院士事迹展馆

图为实践团在古清真寺开展社会实践

志愿服务,搭建沟通桥梁

实践团深入运河沿线社区开展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在无锡市古运苑社区开展了“童心结同心,共筑石榴籽”主题民族童趣文化节活动,组织开展讲述民族文化故事、趣味手工、共唱民族歌曲、绘制手抄报等活动,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民族团结的种子。实践团还走访社区创业者,了解到社区团结互助环境对创业者的发展成长的重要性;走进“无锡好人”“社区‘南丁格尔’”谢奶奶家中,收集到谢奶奶投身社区志愿服务工作30多年的感人事迹,为社区民族团结贡献了历久弥新的力量。在淮安市洪泽实验小学,实践团成员围绕文成公主入藏、张骞出使西域等经典故事精心备课,面向学生讲述历史长河中的民族团结密码。在淮安市朱桥村党群服务中心,实践团成员向村民们作了“民族团结一结家亲”主题宣讲,介绍党的民族政策及新时代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典型案例,与村民们共上一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乡村思政课。在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党群服务中心,实践团在社会矛盾调处工作站与涉旅纠纷调解室担当志愿者,感受基层治理温度;在非遗技艺体验区里,亲手触摸木版年画的传承脉络,于古街烟火与文化传承间读懂街区“海棠红·幸福里”的多元内涵。通过这些接地气的活动,实践团搭建起民族团结互助前行的桥梁,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在互动中深入人心。

图为实践团和古运苑社区小朋友一起唱响歌曲《爱我中华》

携手共进,共绘团结新篇

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运河连心,籽籽同行”民族团结实践团循着大运河江苏段脉络,从千年漕运的历史深处走到乡村社区的烟火日常,每座城、每个实践点,都像一颗“石榴子,串起江苏大运河沿线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生动实践,在时空交织中触摸民族团结的温度。这些跨越古今的印记共同印证:民族团结从不是抽象的理念,它藏在文物承载的历史记忆里,浸在邻里递来的一碗热汤中,融在携手打拼的奋斗汗水里。正如实践团成员彝族姑娘普慧坷所说:“运河水滋养了两岸的各族人民,就像我们各族儿女在祖国大家庭中相互成就。”

大运河的涛声依旧,民族团结的故事正在续写。实践团的脚步虽暂告一段落,但青年一代参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行动不会停止。未来,将有更多青年沿着运河足迹,将所见所闻化作青春的行动指南,既会做大运河民族团结故事的记录者,更会成为推动新时代江苏省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青春践行者,让民族团结之花在运河两岸常开长盛。(刘亚、郭洁)

标签:
责编:宁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