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学子走进宣威开展研学活动
2025-07-22 11:00: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近日,南京科技职业学院“飞向大山深处的白鸽3.0”云南调研支教团走进宣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观察乡村振兴发展成就,坚定青年学子紧跟党奋进新征程的信心决心。

踏上红色沃土,感悟时代脉搏

调研第一站,成员们来到虎头山,追寻红色记忆。当地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在“红色+”模式引领下,形成了环境优美、产业发展、乡村文明、生活富裕的新农村新气象。村里将每年20%的营收专项用于帮扶困难村民,带动了农业提质增效,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双赢。革命老区展新颜,这份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时代进步的见证,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

图:“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发展成就观察团奔赴大山深处

体验非遗技艺,坚定文化自信

“镂金作胜传荆俗,翦彩为人起晋风。”来到宣威市西宁四小,非遗剪纸传承人徐姣老师向成员们介绍剪纸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非遗传承不只要靠兴趣,还有热爱和坚持。”徐老师亲手示范团花剪纸,讲解了折叠和裁剪技巧,只见她指尖轻动,一只鲜活的“蝴蝶”便从红纸中“飞”了出来。在她的指导下,成员们屏息凝神,手持红纸,剪刀翻飞其间,创作出了一幅幅精美的团花剪纸作品。这次体验,不仅让成员们体会到非遗传承的不易,也见证了传统技艺在当代表达中的焕新和传递。

图:非遗剪纸传承人徐姣老师的剪纸课堂

“把春天的浪漫封进饼里”。循着玫瑰甜香,成员们探访宣威鲜花饼厂,品尝云端的浪漫。除了口感上的享受,鲜花饼还承载着文化的传承,凝聚着云南人民的智慧。成员们在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感受中国非遗点心的魅力,让美好与甜蜜沁润心田。

图:指导老师与宣威鲜花饼厂负责人交流

后继有人是实现非遗艺术活态传承的前提条件,让非遗文化走进校园,不断探索和创新传统文化与美育德育深度融合的育人新模式,引导青年学生在复杂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脉,有形有感有效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探秘智慧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家人们,上链接!”成员们来到“舌尖上的火腿”直播间。直播间创始人陈永乐是94年出生的大学生,大学期间一直致力于公益活动,毕业后毅然返回家乡通过直播带动家乡产业,创立品牌“火腿侠”。成员们也体验了现场直播,向直播间观众生动有趣地介绍了宣威火腿的独特风味。直播结束后,陈先生还从市场化运作、实战经验等角度向大家传授了电商直播的“干货”秘籍,并鼓励成员们学好专业知识,积极投身到振兴乡村的事业中去。

图:成员们体验“火腿侠”电商直播

“哇,好大一片苹果园啊!”成员们踏着夏日的阳光,走进了霖森现代农业产业园。眼前挂满枝头的苹果和整齐的幼苗大棚,展现了现代农业的蓬勃生机。“我们通过物联网技术使得管理人员用手机就能检测果树生长,自动浇水施肥,大大提高了种植效率和品质。”崔主任对这片土地充满了热爱和信心。如今,这里形成了从种植到加工生产,再到农旅融合发展的园区布局,实现了智能化与自动化,每年为周边居民提供超过4万个零工岗位,实实在在地带动了区域就业,提升居民收入水平。产业园抓住了数字化发展机遇,利用科技助力农业发展,奏响了乡村发展的“振兴曲”。

图:成员们参观霖森现代农业产业园

“来尝尝我们海岱的刺梨汁”,刺梨汁厂负责人热情递上橙黄色果汁。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种植和加工刺梨为海岱镇带来新的生机。“一直以来,我们坚持立农为农原则,把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基本导向”,负责人介绍指着墙上的“昆钢帮扶”说道。2021年,宣威海岱昆钢金福食品有限公司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近年来,周边约2.5万名群众种植刺梨近200万株,企业包收购的产业链方式帮助贫困户获取长期收入,确保脱贫后不返贫。“海岱金果”不仅是本地产业的发展基石,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根”与“魂”。

图:海岱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地标处

历史的坐标上,镌刻的是奋进的脚步;时光流转中,不变的是追梦的身影。在调研过程中,“发展成就观察团”探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重温革命故事,汲取前行力量,亲眼见证了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蓬勃态势,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认识。未来,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将持续推进爱国主义文化浸润,以红色教育基地铸牢爱国主义信仰,不断拓展“红色研学”实践活动形式,以眼睛观察发展成就、以脚步丈量红色信仰、以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引导更多青年学生在广袤田野中看到国家的变化、人民的期待,更明白青春应扎根在乡土中,闪耀在实践里,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爱国报国的实际行动,在传承和发扬红色精神中展现担当作为,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更多青春能量。(文字:罗佳颖、何子威,图片:刘康宁、牟子佳)

标签:
责编:宁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