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科创人集结!2025长三角聚劲科创大赛首场初赛打响
2025-07-17 10:35: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开智求真是科研者的底色,拓新领变是创业者的追求,科创不仅仅是今天的赛场,更是明天的战场。7月13日,2025长三角聚劲科创大赛初赛第一场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国顺院区拉开战幕。

长三角聚劲科创大赛秉持“管理赋能 以赛育人”宗旨,不仅提供“百万头奖 千万总奖”的奖金/奖学金激励,更精心打造贯穿整个赛程的培育体系。这个新赛季,大赛还进一步加大培养力度,为参赛选手提供“系统性科创赛训课程”学习机遇。

本届大赛共有182个科创项目入围初赛,其中成长组99个;天使组83个。

在第一场初赛“成长组科技专场”中,集结了人工智能、卫星及应用、信息网络、新兴软件、云计算与大数据、AI for Science、智能制造、电子核心产业等八大细分赛道共29个项目参赛。其中半数项目企业已获专精特新、科技型中小企业、瞪羚企业等称号;55%项目企业已获PreA及以上融资;研发总投入近5个亿。值得一提的是,参赛项目中有三分之一已出海,出海范围覆盖东南亚、东亚、欧洲、中东、北美等13个国家。

评审机制升级,发掘更多优质“潜力股”

复旦管院院长助理冯天俊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复旦管院全面推进科创战略的实践成果、长三角聚劲科创大赛的创办历程与复旦科创企业家营、出海加速营的办学理念。他表示,长三角聚劲科创大赛已经成长为赋能长三角科创生态的核心平台,2025赛季将继续为参赛选手推出最新设计的系统性科创赛训课程,集结200多家生态合作伙伴和投资机构链接机会的优质生态资源,广聚全球硬科技创业者、科研团队及高校创新力量,赋能广大科技创业者终身成长。

复旦管院科创加速中心主任岑岺介绍了本届大赛的参赛项目概况、赛事流程设计、亮点新增环节和大赛的资源支持体系等。为进一步提升办赛质量,本届大赛在初赛前引入了严格的初筛环节,重点关注项目的核心技术含量、社会价值导向以及实际可行性,入围项目较往年更优质,更符合“科创向善”的办赛宗旨。复旦管院科创加速中心助理主任刘晨作为本次初赛入围名单的评选负责人表示:“复旦管院科创赋能生态汇集了大量优质的投资人资源和产业链上下游的校友资源,他们的建议与经验积累,加上AI工具的助力,让我们高效精准地评判出初赛入围项目。”

得益于5年来复旦管院建立的科创生态基础,以及多年来学院在科创产业链上下游积累的大量校友资源,大赛在每个项目所处的赛道上都得到了投资人、生态助力伙伴和产业相关校友提供的宝贵咨询建议,为评判参赛项目的科创属性和发展潜力起到了重要助力。

此外,本届大赛还在评审后台引入“AI评审助手”,结合企业背调信息、股权结构、营收数据、技术洞察、市场调研、商业模式、风险矩阵等全方位的真实信息进行系统性分析,为评审提供参考,进一步提高前期筛查的工作效率。

冯天俊教授、岑岺主任为成长组初赛科技专场评审专家团成员: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科创加速中心顾问金珊、英菲尼迪资本合伙人陈小刚、新微资本管理合伙人陈顺华、国资研究院部长谢招煌、信恒投资总经理王云美、唯快资本合伙人沈佳韵、前海捷创资本合伙人赵娜、临港科创投投资总监寇潇潇、临港新片区私募基金投资总监金麟等颁发大赛徽章。

29个硬核项目角逐,50%以上名校背景

成长组初赛科技专场的29个参赛项目中,不仅包含量子通讯、超高分辨率纯固态激光雷达等国际领先技术;更涉及解决“卡脖子”的芯片设计等核心技术;同时还覆盖了6G电感器、电芯片等国产替代技术。

参赛项目团队成员平均年龄40岁,70%获硕博学位,其中博士及博士后有21人。他们中,50%以上毕业于国内外知名高校,包含清华系、复旦系、北大系、南大系、中科大系、哈工大系等科研团队,更有斯坦福大学校友创业团队。

29个项目轮番进行2分钟电梯演讲

闭门路演答辩,接受评审们的严格评判

“我们的创业方向其实是我的博士课题。”参赛选手臧凯曾经是复旦管院赛后代培项目“未来之星”创始人训练营的学员,对投融资等课程印象深刻。他期待能在参赛过程中进一步学习企业管理知识,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我的创业初衷就是在攀登科技前沿同时,将产品真正落在具体的应用上,从而解决难题,造福社会。”

走出答辩室,参赛选手侯树凯感言,从评委提出的深刻问题中,获得了很大启发。“我们创业的初心是希望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大潮中找到自己的方向,能够为技术进步带来帮助。期待后续能取得好成绩,也希望通过大赛能找到新的合作伙伴,拓展更广阔的业务领域。”

“来参赛最重要的目的,一是期待能够在复旦管院科创生态中,获得对我们这样初创企业的真正的成长赋能。二是希望深入学习投融资、税务、法务等相关方面的知识。三是寻找进一步市场合作的机遇。”参赛选手杨中表示,答辩环节评委们从投资、技术研发、企业运营、市场开发等多个角度提出了许多专业问题,在参赛过程中也敦促自身进一步反思后续的企业战略布局。

曾在2023年担任大赛评委的信峘投资总经理王云美今年第二次参与评审工作。在他看来,本届大赛的项目来源较往届更为广泛,团队普遍拥有更高的学历背景和更扎实的产业经验,项目内容则更多聚焦在垂直领域的技术应用。从投资人角度出发,他表示市场规模、技术难度、产业结构、团队功底都是在投资决策时关注的重要因素。“期待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充分发挥引领创新创业的影响力,积极响应国家高新科技发展方针,在践行科创战略之路上走得更远、做得更好。”

唯快资本合伙人沈佳韵对大赛引入的“AI评审助手”给予了高度评价。“AI助手能够快速协助梳理项目结构,高效总结出项目的关键亮点,这使得评审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项目的核心内容。”她还分享了投资人在评判科技项目时的核心关注点。“首先是市场规模,其次是项目团队的完整性和过往经验,第三是目前的产品与市场的运营情况,尤其在硬科技赛道走向深水区的当下,市场和产业的判断决定了创新技术和服务能否扎根并持续发展。最后是估值,不仅影响投资决策,还关系到投资后的收益和风险管理,是商业策略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洞察AI创投机遇,探索硬科技赛道“新玩法”

大赛不仅是科创人的逐鹿赛场,也是行业智慧的共享平台。活动现场,常垒资本创始合伙人石矛做“数据为证,畅聊创投与AI的下半场”主题演讲。通过资本市场数据分析AI产业在创投圈的发展现状,他指出,AI领域的快速发展为创业者提供了众多机会,但同时也要求他们在技术、市场和商业模式上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明确的战略。

结合长三角地区科创资本增长趋势,石矛表示,科创领域创业正在迎来巨大机遇,但面对资本市场变化,我们也需要及时调整策略。创业者的视野除了追求融资和IPO,更应着重于打造可持续商业模式,确保企业适应资本环境,保持健康长期发展。

石矛还围绕创业者画像指出,企业家精神是成功创业者最关键的特质。而展现负能量、设立不合理目标以及缺乏创新精神的创业者很难得到投资人的青睐。创业者需要明确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合理评估自己的资源和能力,方有助于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业路径。

“大咖圆桌”由复旦管院科创加速中心助理主任刘晨担任主持嘉宾,与复旦大学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院长、复旦科创企业家营校友马剑鹏教授,中科新松有限公司董事长、复旦科创企业家营校友杨跞,常垒资本创始合伙人石矛共同探讨“硬科技浪潮下的产业突破与融资之道”。

杨跞在分享仿生型机器人的研发思路和行业趋势时表示,机器人行业不能光靠发展硬件,行业的潜力在于丰富的想象空间和多样的应用场景。未来无论在汽车制造、医疗或其他行业,机器人需要真正像人一样完成工作,因此场景的结合将是理解未来机器人发展的核心要义。

石矛表示,面对AI这样具有巨大潜力但仍在快速发展的领域,投资者常常面临“不可知”的挑战。投资AI相关项目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赌注,更涉及到对整个产业未来的判断及其风险管理。构建多样化投资组合,选择具备前瞻性和创新精神的创业团队,是在这场“天王山一战”中增加胜算的关键。

马剑鹏分享了蛋白质设计领域中AI的应用价值,并指出生物医药领域的创业成功与团队的生物学修养有密切关系。此外,他还谈到传统科学方法注重于穷尽理解现象的每一个细节,以期达到绝对的精确和安全性,新的AI模型则带来另一种范式转变,即在拥有大量但不完备的数据时,通过AI的洞察力构建有效的模型。这种“黑箱”策略直观上可能让人不那么放心,但也从实践中提供了一种在数据不完备条件下的高效解决方案。

刘晨表示,复旦管院科创加速中心正在持续推进构建投融生态,从战略、市场、人才、资金四个维度帮助科创企业发现技术与市场的对接点。科创企业家往往拥有线性思维的特点,但在复杂且动态的商业环境中,企业需要探索更多的发展路径,以灵活应对潜在的技术颠覆和市场变化。科创加速中心的作用正是促进跨界合作与交流,为科创企业提供支持和资源,推动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与繁荣。

首场初赛结束后,7月19日至21日将先后举办天使组初赛的生物医药专场、先进制造专场、科技专场。8月3日和12日将分别举行成长组生物医药专场、先进制造专场,更多精彩战况,敬请期待!

标签:
责编:宁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