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聚焦中国书画鉴定艺术与学术研究的交流会在南京艺术学院举行。国内著名书画鉴定家、收藏家陈新良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中国画花鸟画系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孔六庆教授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围绕书画真伪鉴定的方法论、市场实践与学术理论的融合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吸引了艺术界、收藏界及高校师生近百人参与。
业界权威对话:从“望气”到学术考据
作为国内四大买家之一的某上市公司艺术品收藏首席鉴定顾问,陈新良在交流会上分享了他三十余年的从业心得。他提出,书画鉴定需以“望气”为基础,即通过观察作品的整体气韵、笔墨风格和精神内核进行综合判断。“真正的艺术品会自然流露出创作者的生命力与时代气息,这是赝品难以复制的灵魂。”陈新良强调,这一传统方法需建立在深厚的理论功底之上——他本人深耕中西方美术史,尤其对近现代及当代书画的流派演变、名家技法如数家珍。经手数以万计的作品、纵横拍场二十余年的实战经验,更让他练就了业界公认的“火眼金睛”。
南京艺术学院孔六庆教授则从学术研究角度补充了鉴定中的考据逻辑。作为中国画花鸟画领域的权威学者,他结合教学案例指出:“传统‘望气’与现代文献考证、图像分析并非对立,而是互补的关系。”他举例称,通过比对画家不同时期的用印习惯、纸张材质变迁,甚至题跋笔迹的微观特征,可为鉴定提供更坚实的学术支撑。两位专家还以徐悲鸿、傅抱石等近现代名家的作品为案例,现场演示了如何从感性认知与理性分析双重维度破解真伪迷局。
市场与学术共振:破解艺术收藏痛点
研讨会上,陈新良以“市场买手”视角揭示了艺术品收藏的深层逻辑。他坦言,当前拍卖市场乱象频发,部分高仿作品甚至能骗过仪器检测,但“气韵的断层”始终是赝品的致命弱点。“藏家不仅需要知识储备,更要培养对艺术的直觉感知力。”而孔六庆教授则呼吁加强高校与市场的联动:“艺术教育应注重实践性,让学生深入市场一线,理解学术理论与商业逻辑的碰撞。”
现场观众对两位专家的“跨界碰撞”反响热烈。一位艺术品投资人表示:“陈老师从实战提炼的‘望气’心法,与孔教授严谨的考据体系结合,为收藏提供了双重保险。”南京艺术学院学生则认为,这场对话打破了学术界与业界的壁垒,为传统艺术研究注入了鲜活的市场视角。
推动文化传承:让鉴定成为一门“活的学问”
活动尾声,陈新良与孔六庆共同指出,书画鉴定不仅是技术活,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面对人工智能鉴定技术的兴起,两位专家一致认为:“机械扫描无法替代人文审美的温度。唯有坚守传统精髓、拥抱现代方法,才能让中国书画艺术在真伪之辨中永葆生命力。”
据悉,此次研讨会由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与江苏省艺术品收藏协会联合主办,旨在搭建学术与市场的对话平台,助力艺术品行业健康发展。陈新良表示,未来将持续推动此类交流,“让鉴定从‘江湖绝活’走向系统化、学科化的公共知识”。(文/袁俊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