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产教融合经纬 构筑新质生产力高地
2025-04-21 10:02:00  来源:固原新闻网  
1
听新闻

濠河之畔,春风激荡。2025年4月,谷雨时节,南通迎来江苏省首个通过人大依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确定的第三个"南通人才日"。自2023年设立以来,"南通人才日"不仅是一场城市的仪式,更成为撬动全域引才格局的支点。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双重背景下,南通以人才为笔,以政策为墨,绘制出一幅"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创新生态画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季红星带队调研时指出:"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而高技能人才与职业教育则是支撑这一目标的核心力量。"

政策红利:从"引凤筑巢"到"群凤齐鸣"

南通的人才战略始于顶层设计的精准布局。自"人才政策4.0"和"科技创新30条"实施以来,政策工具箱不断升级:

一是资金保障有力。2024年,市区发放本硕博津贴3.8亿元,硕博购房补贴4689万元,覆盖近5万名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人才留通率高达90%。市级财政设立50亿元"张謇人才基金",首期聚焦海洋工程智能装备等"卡脖子"领域,某量子计算研发团队获2000万元天使投资,配套提供三年免租空间与定制化供应链服务。

二是服务链条完善。创新推出"南通人才码",集成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15项服务,实现"一码通城"。2024年市区45亿元人才支出中,70%以上投向船舶海工、高端纺织等主导产业。在苏锡通园区"长三角人才共享中心",全息投影实时显示2300余家企业需求,德国斯图加特"离岸创新中心"的氢能技术团队已落地如东,形成"海外研发—本地转化"闭环。

三是平台效应凸显。市人才集团协同多部门构建立体化引才网络,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数量稳居全省前列。通州湾示范区创新设立"人才科创飞地",为海外人才团队提供"研发在沪、转化在通"的柔性服务机制。

"政策不仅要吸引人才,更要让人才扎根。"市人才办负责人介绍,通过"本科就业礼包""产业攻关专项基金"等创新举措,南通已形成覆盖人才全生命周期的支持体系。

职教破局:产教融合锻造"大国工匠"

作为全国制造业强市,南通构建起独具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是院校矩阵成型。全市23所中高职院校、16.6万在校生,形成"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培养模式。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首创"海上风电运维"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即参与三峡集团海上风电项目实训;南通职业大学与罗莱家纺共建的"智能家居设计中心",学生创意作品直通企业生产线。

二是校企共生模式。推行"订单班""产业学院"等深度合作模式。中天科技集团与南通工贸技师学院联合开设"光伏组件制造班",首批50名学员全部入职企业核心技术岗位;通州湾科教城的"工业4.0智能制造实验室",AR眼镜故障诊断系统将技能人才培养周期缩短50%。

三是师资与课程革新。建立企业工程师与院校教师双向流动机制,组建87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启东某海工焊接工作室研发的LNG船围护系统焊接工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助力中国船舶制造业跻身全球第一方阵。

"职业教育要成为城市的'造血干细胞'。"市教育局负责人强调,通过动态调整专业设置,近三年新增"集成电路""生物基可降解材料"等专业15个,精准对接"3+3+N"产业体系需求。

新质生产力:人才与产业的"双向奔赴"

南通将高技能人才定位为创新发展的核心引擎:

一是产业需求导向。围绕船舶海工、高端纺织等主导产业,动态调整职教专业布局。中天科技与南通大学合作的"光纤预制棒研发团队",攻克大尺寸光纤制备技术,产品良率提升至98%;南通醋酸纤维公司的"生物基材料创新班",毕业生主导开发的环保滤材已实现量产。

二是创新平台赋能。苏锡通园区"智能制造实训基地"运用数字孪生技术,为海尔、美的等企业定向培养"数字工匠";南通开发区设立的1亿元"产业攻关基金",发布100项"卡脖子"技术榜单,某生物科技团队的可降解纤维技术使降解周期缩短60%。

三是成果转化加速。全市高技能人才团队近两年完成技术改造68项,降本增效超亿元。中船重工第七〇二研究所南通分部的"奋斗者号"研发团队中,30%成员来自本地院校,其设计的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工船,开创深远海养殖新模式。

"这里的技术工人既是操作能手,更是创新主体。"德国装备制造企业高管在考察后如是评价。

生态营造:从"政策洼地"到"精神家园"

南通着力构建"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

一是品牌活动聚力。连续三年举办"江海英才创业周""技能大师工作室评选",吸引超千名海内外人才携项目参会。2024年"人才日"期间,"人才故事汇"展播的10位工匠事迹全网播放量突破500万次。

二是服务细节暖心。推出"人才诊疗专区""银发生辉工作站"等特色服务。崇川区"人才服务港"实现"90后"博士子女入学一键预约,"医疗绿卡"持卡人享三甲医院绿色通道;地铁"人才专列"以车窗投影展示创新成果,打造城市流动名片。

三是文化认同筑基。南通博物苑"张謇人才讲堂"通过浮雕、文献、实物展陈,传承近代实业家"父教育母实业"的理念。全市建成12个人才主题公园,"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城市标语遍布商圈、社区。

"留人更要留心,我们努力让人才既有用武之地,更有归属之感。"市委组织部负责人介绍,通过"人才码"数据监测,人才服务满意度达98.6%。

面向2025年,南通擘画人才发展新蓝图,向"长三角人才枢纽"进发:高技能人才占比突破40%,建成10个省级以上产教融合示范基地。通州湾新出海口规划建设"一带一路"技能人才培训中心,计划三年内培训国际化技能人才1万名。深化"人才飞地"建设,在新加坡、东京设立海外联络站;探索"离岸创新中心"模式,推动跨国技术转移。苏锡通园区试点"星期天工程师"制度,鼓励柔性引才。构建"城市大脑"人才大数据平台,实现人才需求预测、政策智能匹配。推进"人才安居工程",三年内新增人才公寓1万套,打造"15分钟人才服务圈"。

"我们要让南通成为全球人才的价值实现之地。"季红星在调研总结会上表示,将通过持续优化政策供给、深化产教融合、提升服务能级,加快建设长三角北翼人才高地。从政策创新到生态营造,从职教突围到产业赋能,南通以"人才日"为支点,书写着城市与人才的共生传奇。当新质生产力的浪潮奔涌而至,这座滨江临海的城市正以开放的胸怀、务实的举措、尊才的温度,汇聚四海英才,共绘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在这里,每个梦想都能扎根生长,每份才华皆可绽放光芒——南通,诚邀天下英才,共创美好未来! (南通市人大常委会专职委员 袁鸿飞)

标签:
责编:宁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