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茶语韵思”实践团开展主题活动
2025-02-20 09:48: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根深者叶茂,源浚者流长。”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需要一代代人永葆初心、薪火相传。2025年寒假,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茶语韵思”实践团积极参与“青年大学习”主题实践活动。团队立足“大思政”视域,坚定文化自信,用心、用情保护好、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利用非遗传统工艺中物质和精神两个维度的资源,探究非遗传统工艺文化育人新路径,使之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扬“思政”之帆,筑牢学理基础

1.凝心聚力集“团”气

在活动开始前期,实践团对实践活动内容进行精心策划和组织。实践团成员先后组织了6次系统化团队培训,共同商议队伍名称、活动具体流程、团队特色队徽与IP。

团队特色IP、队旗

为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实践团还制定了详细的日程表,明确了每日的任务目标和时间节点。并依照每个人的个人特长和兴趣爱好,对每位同学进行了合理分工,团队成员各司其职,全力以赴,确保活动有序推进。

团队培训

2.精研覃思定航向

围绕“‘大思政’视域下非遗传统工艺文化育人路径探究——以苏南地区茶文化为例”这一选题,实践团成员聚焦“大思政”“非遗传统工艺”“文化育人”等核心概念开展专题化学习,形成文字稿10000余字。

实践团成员充分运用文献综述法,在理论学习中“淬火成钢”。实践团通过网络搜索、图书馆借阅、实地参观学习等方式先行收集和掌握大量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分析,为实践活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文献综述

文献显示,在当前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大思政”作为时代命题,对传承运用好非遗传统文化资源提出了新要求。针对社会中存在的非遗传统工艺认知度低,育人资源挖掘不充分等问题,团队以苏南茶文化为例,坚持问题导向,制定了翔实的项目路线。

执“实践”之笔,泼墨青年答卷

为深入了解公众对苏南地区传统制茶技艺的认知程度,挖掘其中蕴含的育人资源,项目团队开展系列调研活动。从问卷设计与发放方面,团队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精心设计了涉及面广泛且具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通过广泛转发,团队共有效回收问卷556份,男女比例均衡,涉及各个年龄,各个地区,问卷信度高,样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问卷信度较高,团队由此形成10000余字的问卷调研报告。

问卷数据分析

从访谈调研方面,为了确保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性、有效性和广泛代表性,实践团充分考虑到不同访谈对象的个性化特征与需求,遵循了三大核心原则——兴趣原则、专业原则与可行性原则,聚焦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被传承人、社会民众三类主体,立足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四个场域,设计了四份访谈提纲,共形成访谈实录30份。

从实地考察方面,团队成员走进南京雨花茶非遗体验中心、江南茶文化博物馆,通过实地考察探寻非遗茶文化资源。展馆内的实物展示和宣传片解说让实践团成员深刻了解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背后蕴含的育人资源,给实践团深入探访奠定了良好基础。

实践团成员在深入学习、整合各方资源后,以“茶韵文脉焕新颜”“历史寻味绘新篇”为主题,精心撰写策划4份、教案5份。

实践团依托前期成果形成系列宣讲稿,线上线下联动宣讲共8场,并积极探索,在创新方式方法上出实招,在丰富活动载体上下实功,使理论宣讲更易记、易懂、易传。

种“理想”之果,赓续非遗文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重在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当代价值,涵养文明乡风、凝聚民族精神。实践团紧跟时代脉搏,打造多样化成果,并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对非遗传统工艺进行传播。

实践团成员精心设计了系列海报、茶文化科普宣传册,形成主题微课5节,还设计了系列透卡、礼袋礼盒、帆布包等文创产品多份并积极制作实践总结视频,撰写调研报告,撰写实践日志5篇,在实干中将茶韵融入“大思政”。

微课PPT

系列海报

实践团成员依据各个茶种不同的制茶工艺,绘制了多个系列的非遗传统制茶工艺流程图,将复杂的制茶流程以形象化的方式呈现出来。

非遗传统工艺手绘流程图

“百舸争流千帆竞,波涛在后岸在前。”置身于新时代的澎湃浪潮之中,实践团将在未来矢志不渝地扎根于 “大思政” 广阔视域,把目光聚焦于非遗传统工艺文化育人路径进行深度探究。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中厚积知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扬鞭奋蹄、奋勇争先,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文|陆雨瑄)

标签:
责编:宁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