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选动作”频出,江苏推动行政审批改革迈向精细化
2021-04-14 11:33:00  来源:新华日报交汇点  
1
听新闻

注册地为江苏自贸区南京片区,办公地却在浦口区永宁街道——最近,南京市发出首张“一照多址”营业执照,一举解决了南京隆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遇到的难题。

“一照多址”是行政审批改革过程中“发明”出来的新名词之一。“免审即享”“触发即享”“预审代办”“一区通办”“跨省通办”……近年来,随着“放管服”改革步入“深水区”,行政审批领域的新名词层出不穷。这些新名词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制度设计和创新举措?又如何啃下改革攻坚的“硬骨头”?

新名词越多,办事越方便

“‘一照多址’可以让自贸区范围‘无限扩大’。”浦口区行政审批局局长陈辉说。过去,企业设立遵循“一店一照”原则,必须在登记住所内开展经营活动,增设分支机构需重新办理执照,给小微企业尤其是连锁企业增加了制度成本。去年,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明确支持地方开展“一照多址”改革,破除要素流动的区域分割和地方保护,南京率先开展住所与经营场所分离登记试点。

这项为企业减负降本的改革,对浦口区是一个重大政策利好。浦口区有1.4平方公里在自贸区南京片区内,能承载企业的空间载体有限。如何让更多创新创业者享受自贸区政策红利?浦口区行政审批局与相关部门联动,打破行政壁垒,明确监管职责划分、财税收入和经济指标归属,以登记住所与经营场所分离的“一照多址”方式,为企业松绑减负。“既规避了异地经营的法律风险,又能得到自贸区和园区街道的双重政策扶持,这样的改革,我们热烈欢迎。”首个“吃螃蟹”的企业——南京隆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新名词“跨省通办”,也创下长三角“首例”。今年1月,市民鲁先生来到南京市江宁区行政审批局求助。因疫情原因,不便前往外地,他名下位于上海的公司已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发布简易注销公告,询问后续环节能否在本地办理。工作人员随即与上海市奉贤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取得联系,辅助进行人证核验及材料核对后,将所收材料邮递至上海,结果文书则邮递回江宁区行政审批局。3个工作日后,鲁先生在该局长三角“一网通办”线下专窗领取《准予注销登记通知书》。至此,长三角首家企业简易注销“跨省通办”落地完成。

“一照多址”扩了政策红利,“跨省通办”则免了异地奔波之苦。这些新名词不但企业点赞,更让百姓叫好。今年2月,南京市建邺区莫愁湖街道长虹路社区居民李惠芬刚满80岁。最近,她的银行卡上收到50元尊老金。不用自己填表格、报材料,惠民政策“自动”送上门——居民倍感惊喜的背后,是今年1月开始,建邺区在全省率先实施尊老金“触发即享”。

“所谓‘触发即享’,就是借助数据分析系统,一旦达到政策标准,就能‘触发’相应政策,居民‘无感’享受。”建邺区行政审批局局长狄芸说,从数据多跑路、居民少跑腿,到后来“不用跑腿”,再到现在“无需申报”,审批改革不断深化,百姓办事越来越便利。

既答“统考题”,又做“自选题”

从签订土地合同到办齐“四证”,仅耗时不到2个工作日——去年8月28日,浦口区集成电路大数据中心项目同步拿到不动产权登记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具备合法施工资质。拿着4张崭新证书,工程前期负责人赵俊惊呼“意外”,而他本来的计划是“力争年内开工”。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是“放管服”改革的“硬骨头”。由于涉及部门多、手续耗时长,过去工业项目从拿地到开工至少需要4-6个月。以问题为导向,浦口区探索“策划先行、并联协同、容缺受理、交地发证、拿地开工”的工业项目审批模式。国务院办公厅去年下发《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的实施意见》,明确“企业取得用地、满足开工条件后作出相关承诺,政府部门直接发放相关证书,项目即可开工”。这正是省住建厅以浦口“拿地即开工”实践为样本,向国家建议的“江苏经验”。

“浦口区打造‘地标性产业高地’,‘地标’之一就是集成电路产业。”陈辉介绍,浦口集成电路大数据中心是去年省重大项目,一期投资14亿元。项目早一天建成,“地标”就能快一点崛起,必须通过机制创新、流程再造,让行政审批的高效率变成产业发展的“生产力”。在他看来,“放管服”是一道“统考题”,具体到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还必须主动挑战“自选题”。

江宁“一窗融合”也是被“逼”出来的创新之举。南京打造创新名城,江宁区站位“创新名城核心区”,出台系列支持政策,创新创业主体数量剧增。但不少初次创业者觉得,开办企业要登记、刻章、跑银行,非常麻烦。对此,去年5月,江宁区行政审批局自主研发“企业开办一窗融合”综合系统,按照“一窗受理、后台流转、限时反馈”的工作要求,通过信息共享、流程再造,将企业开办时间由3个工作日缩至1个工作日。

“坚持用户思维,发现新问题就要想新办法,用户需求就是改革方向。”江宁区行政审批局工作人员徐小求说。此前,该局推出“预审代办”制,让企业从注册登记、立项到开工建设一路“快车道”。在项目落地过程中,享受这一“待遇”的上汽大通南京分公司高级经理沈萌洁说,“从签约到动工不到50个工作日,这个速度,上汽以往投资中没碰到过。”

打通“壁垒”易,破除“藩篱”难

企业居民“少跑腿”,背后是数据“多跑路”。

在建邺区行政审批大厅,记者了解到尊老金“触发即享”的“技术路线”——依托居民信息数据库,借助数据分析系统,自动检索1941年出生的居民信息。社工主动上门走访,核对老人信息,再将相关数据与公安户籍信息进行比对,最终生成当年尊老金的发放对象和发放时间表,实现老人到龄即可“触发”服务。大数据系统还能对申领人的后续情况进行全程跟踪,强化尊老金发放的动态管理。以莫愁湖街道为例,改革以来,每月自动发放尊老金近20笔,目前全区发放近100人次。

“尊老金自动发放只是建邺区审批改革‘触发即享’的第一步。”狄芸说,未来将不断打通数据壁垒、深化数据分析、优化智慧服务,实现更多民生类补助补贴的“无感”发放。

但在业内人士看来,“数据壁垒”易打通,难的是破除“部门藩篱”。采访中,苏中某县级市行政审批局工作人员坦言,审批改革必然带来政府层级间、条块间关系的调整重塑,处理不当可能出现上下关系失调、业务壁垒等问题,成为制约改革走深的梗阻。

比如说,3年前,南京某区政务中心引进某单位入驻,但单位迟迟不见动作。上门协商,对方说:“都在网上办,见不到人怎么确定身份?”还有部门说:“我们的业务比较专业,怕街道社区同志搞不清楚。”更有甚者,动辄以“涉密”理由推诿。在推进关键期,该区主要领导多次召开协调会,在会上直斥:“都什么时代了,还想关起门来做事?在‘黑屋子’里想干什么?”结果,会刚散,相关部门就找到政务中心,说“明天就谈进驻”。

“要将便民惠企服务行政资源下沉到最基层,审批改革本质上是部门审批权的‘下放’。”南京市六合区行政审批局副局长孙杰说,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展每一项实质性改革都必须“刀刃向内”,需要高层级“一盘棋”统筹推进,更呼唤部门“敞开大门”。

敢蹚“深水区”,需下“慢功夫”

企业群众办事越快越好,但行政审批改革很多时候却要下“慢功夫”,尤其是到了“深水区”。

“改革就是要打破常规,但一不小心容易‘违规’。”南京市政务办有关人士说。很多时候,区域“小改革”要抓住“大改革”的机遇窗口。比如,浦口区“拿地即开工”,是以南京市“864”改革试点为契机,并且在试点成功后常态化实施。而江宁的多项审批改革,则是站上“全市集成改革试点区”的风口。

现实中,审批改革“慢不得”又“急不得”,必须系统谋划、稳步推进。继2018年发出全省首张街镇基层为民服务“不见面”证照后,六合区2019年又有新动作——在“一网通办”基础上启动实施“一窗通办”工程,并率先开展民生事项“一区通办”试点,首批45个面向个人事项实现“就近办”。在有了线上办事“一网通”、高频事项“一区通”的基础上,六合区又率先推出大厅服务“一窗通”。

“饭要一口一口吃,改革也要一步一步来。”孙杰说,当审批改革的“势能”积蓄到一定厚度,“更难的”改革事项也能水到渠成。去年,六合区规上企业税收贡献补助发放推出“免申即享”,区税务、工信、科技等部门通力合作,主动打破信息壁垒,挖掘分析涉企数据库,自动筛选出符合政策申报条件的企业,并在网上公布,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据统计,去年六合区共有313家(次)企业享受“免申即享”扶持资金2309.87万元。这项全新服务模式被南京市作为改革突出典型,要求2021年在全市大力度复制推广。

中央党校党建部主任张志明教授认为,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各领域各环节改革举措的关联性互动性明显增强,必须抓好各项改革的协调配套,由“碎片化”实施转向“系统化”集成,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改革红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有效提升企业获得感和人民群众幸福感。他期待,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领域涌现出的这些“新名词”,能够通过“点”上的创新,进而引领撬动其他领域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形成品牌,实现从“盆景”到“风景”的跃进。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世停 盛文虎 鹿琳 李凯

标签:
责编:唐可垚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