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盐城师范学院历史与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法律援助盐阜行”实践团的志愿者们走进盐城市区部分党群服务中心、暖心驿站、骑手之家等地,通过发放问卷、深度访谈、普法宣传等,探寻法治保障新就业群体权益的实践路径。
发放问卷,倾听心声
在万达广场、宝龙广场等地的暖心驿站,志愿者们向外卖骑手发放调查问卷,围绕“签订的是劳动合同还是劳务合同?”“送餐途中受伤能否认定为工伤?”“平台是否缴纳保险?”等现实问题展开调研。实践团通过调研和深度访谈发现,一些骑手面临事故无保障、维权渠道不畅、法律知识匮乏等问题,他们的声音需要被听见,权益更应被守护。
现场普法,解答疑惑
实践团在“骑手之家”开展了一场新业态群体的普法活动。志愿者借助精心制作的课件、短视频、普法手册以及真实案例,细致讲解劳动关系认定、工伤保险与新职伤保险的区别、骑手的基本权利和维权途径等内容,让法律知识变得清晰可触、真实可用。
“以前总觉得法律离我们很远,现在才知道,驿站不仅能歇脚,还能帮我们看合同、指条路,心里踏实多了。”一位骑手这样感慨。这种“看得懂、用得上、信得过”的普法宣传,正一点点照亮他们曾经模糊的法律认知,重塑他们维护自身权益的信心。
驿站访谈,温暖守护
在万户新村党群服务中心的暖心驿站,志愿者采访了工作人员吕磊。她介绍道:“这里最初是为环卫工人等户外劳动者提供‘冷可取暖、热可纳凉、渴可饮水、累可歇脚’的服务点。随着新业态的兴起,驿站也在成为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快递员等城市‘赶路人’的加油站。”
驿站不仅提供饮水、热饭、充电、应急药品等十余项基础服务,更有一抹鲜明的“法律底色”——专门设置的“法律咨询角”、宣传架上整齐摆放的劳动合同与工伤保险指南、法律援助申请流程……驿站与法律援助中心、志愿者组织等紧密合作,常态化提供法律咨询等志愿服务,定期举办普法讲座,把温暖关怀融入一条条权益条款中。
青春同行,凝“新”聚力
实践团秉承志愿服务精神,调研新业态新群体的需求,倾听心声、回应关切,提升他们的归属感和维权能力。除了调研和普法宣传外,在酷暑期间为外卖站点骑手送去矿泉水、防暑物品等,传递了关怀与温暖。接下来,志愿者们计划制作口袋漫画、短视频和音频节目,把普法内容融入新业态群体工作之余零碎的时间中,努力学习提升专业能力,以更可靠的回答解答他们的疑惑,让法律援助活动常态化,真正搭建起连接新业态劳动者与司法保护的桥梁。(郭佳慧、蔺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