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力实施“民间文艺交大运”文化传承工程
2022-11-23 10:29: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不断涵养文化生态,厚植民间文艺基础,推进文旅产业融合。今年以来,扬州市委宣传部组织实施“民间文艺交大运”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放大“世界运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品牌效应,充分展示大运河申遗牵头城市形象和“运河人家”的文化自信。

“滴灌”培育,为民间文艺“谋大运”

国庆假日期间,扬州刚刚投入使用的仁丰里小剧场热闹非凡,扬州评话、扬州弹词、扬州清曲、扬剧、木偶等传统文艺表演,激荡起阵阵欢声笑语。通过开展“民间文艺交大运”征集展演活动,扬州上百个民间文艺剧目(节目)赴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等各大文旅场所开展常态化展演,并以“菜单式”点选、“订单式”配送,将文化服务送至市民身边。

近年来,扬州规划、建设东关街、仁丰里、皮市街等一批标志性文化项目,推出扬州运河大剧院“曲艺书场”、扬州“好人书场”“芍药园子”书场、冬荣园、青麦坊、戏曲园、魔方剧场等各类文化空间建设,截至今年10月,已建成45家小剧场,民间文艺有了更多的文化承载平台。

扬州加大对群众文艺作品创作扶持力度,出台《关于扶持激励群众文艺创新发展的措施》。建立文艺创作研究中心,搭建群众文艺创作交流平台;采用“激励+扶持”的措施,引导不同类型群文团队竞争与合作,促进资源整合;将民间文化社团、文化人才纳入宣传文化人才培养范围,建立民间文化人才库。一大批“沾着泥土”“带着露珠”“冒着热气”的文艺作品点亮舞台,小品《一点都不贵》、扬州清曲《运河风雅颂》、扬州评话《受降记》等多部作品相继在省内获奖。

上得了音乐殿堂,下得了乡村社区。为让更多的文化遗产活起来,扬州积极组织“绿杨风”群众文艺新作评比展演、优秀民间文艺作品征集展演,以逐级选拔、常态展演的形式鼓励推广优秀文艺作品。全市8个公共图书馆、7个文化馆、84个乡镇文化站、1333个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每年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两千余场。

开拓创新,助民间文艺“寻大运”

11月3日,扬州市扬剧研究所精心创排的首部小剧场剧目《千里江山》应邀参加第九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开幕式,这部以宋徽宗与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作者王希孟艺术传承故事为主线的小戏,因剧情设计和舞台呈现的现代感,得到年轻观众的追捧和业内外人士的肯定。

网络传播成为众多专业人士积极融入新时代的舞台。扬州评话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皮五爹爹”杨明坤在抖音一开号便迅速成为“网红”,不仅频发内容新潮的评话短视频,还通过娴熟的个人直播互动吸引大批粉丝“站榜捧场”。扬州发现和培养一批保持“匠心”、追求“创新”的文艺人才,探索各门类民间文艺的融合与发展,尝试文艺传播的数字化和信息化,民间文艺的“专业队”正在努力寻找更多元的展现平台。

为让扬州民间文艺发展有“源”、传承有“序”、创新有“魂”,近年来,扬州着力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文艺创作新体制,鼓励国有文艺院团聚焦重大事件、重要任务、重要节点进行主题创作,成绩斐然。舞剧《朱自清》获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扬州评话《玉山子传奇》获中国曲艺牡丹奖节目奖,由扬州出品的歌曲《蓝天下》《面朝东方》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扎根泥土,促民间文艺“走大运”

江都“吴桥社火”是省级非遗项目。近年来,吴桥镇组织社火演出团队频频走进乡村、市区、景区和学校,“社火”传承欣欣向荣,现在该镇仅舞龙队就有近30支。高邮通过创新开展“文艺走亲”系列活动,高邮民歌、卸甲肩担木偶戏、横泾原生态民歌等民间文艺节目获得新生。民间文艺的项目化开发已成为扬州乡村经济和文化“双振兴”的一个重要路径。

为将丰富的民间文艺资源转变为文艺资本,扬州市还通过“静态参观+活态展示”的方式建设乡村文化展示馆和特色陈列馆,“动静结合”的乡村红色旅游、文化旅游、非遗研学传习受到游客追捧。扬州市委书记张宝娟表示,“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发挥囯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大运河遗产城市优势,放大‘三都’品牌效应,努力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走在前列,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

民间文艺要繁荣,离不开养育它的土地。近年来,扬州引导成立市县乡三级文艺团队,通过“送、种、育”相结合的方式,打造了一批永远扎根于人民群众的“编外”文化人才队伍。全市共组建歌舞、戏曲、民俗等各类群众文化队伍1200余支,培养文化骨干2000余人,文艺志愿者4万余人。今年,扬州组织第七届“绿杨人家”社区艺术节暨大运河文化艺术节,吸引了400多个社区、500多个团队、1万余人线上线下参与。

记者 汪滢

标签:
责编:唐可垚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