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这样“触碰”长三角
2021-05-30 20:56:00  来源:新华日报交汇点  
1
听新闻

初夏的太湖,烟波浩渺。5月26、27日,一年一度的盛会——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无锡举行。长三角一体化是什么?是强劲活跃增长极、科技创新共同体、改革开放新高地等“高大上”的宏观概念,更是普通人眼中道路更畅通、办事更高效、就医更便捷、日子更红火的微观细节。

大风起兮云飞扬,时代的大变革,往往藏在一个个普通个体的灵敏感受中。今天,我们关注四个“长三角人”,看他们如何真实“触碰”长三角。

企业员工:两座城,一个家

“头尾车厢里既没有驾驶室,也无需专职管理人员,只要在头尾车辆上安装信号装置,就实现了轨交列车真正全自动无人驾驶!”在中车浦镇庞巴迪运输系统有限公司车间里,宣传部长闫浩自豪地向记者介绍公司的“明星产品”——跨座式单轨列车。未来,它们都将在芜湖地铁1号线和地铁2号线投用。

对于一家落地芜湖仅3年的“年轻”公司来说,造出国内首个无人驾驶跨座式单轨,完成国内首个胶轮轨道系统整车出口项目,牵头形成芜湖本地完整的轨道交通产业链,可谓芜湖“智造”与芜湖“骄傲”。

骄傲的不止芜湖人,还有像闫浩这样来自南京的“新芜湖人”。

其实从公司名不难看出,这家企业是由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和庞巴迪运输集团共同出资组建,属于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子公司。因此,企业员工中核心管理层、一线骨干等近百人来自南京。

“2018年接到消息要来芜湖上班,唯一担心的就是回家不方便。”闫浩坦言,公司里有这样担忧的员工不在少数。尤其是不少年轻女员工孩子还小,隔三差五就要回家看娃,通勤时间长短极大影响着工作与生活质量。

如今三年过去了,闫浩和一众安家南京的员工早已习惯了“两城一家”的生活节奏。“只要不修路,基本上一个半小时就到家了,有时周五回家还能赶上吃到老婆做的热饭。”闫浩笑着说,现在再也感觉不到自己是异乡人了。

在闫浩看来,长三角一体化的红利是实在的。“宁芜高速皖苏界到芜湖枢纽段已经从双向四车道改扩建成双向八车道了,与江苏‘无缝对接’。不仅如此,房租减免优惠、医保异地结算,都是一体化带来的‘温暖’。”闫浩说。

返乡青年:在乡村,看到未来

5月初,记者来到浙江省嘉善县姚庄镇一个叫做“北鹤村”的小村落采访,这里因盛产黄桃而出名。2019年底,姚庄被划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范围,去年3月又与杭州商旅集团签约,总投资50亿元的“五彩姚庄田园综合体”项目正式落地北鹤村。

在村里的“桃逸的院子”民宿门口,记者遇到了正在收拾院子的许佳骏。在攀谈中,记者得知,今年33周岁的他,去年7月辞去县城的工作,成为五彩姚庄的项目总监。

“刚开始,我辞职到北鹤村工作,家里并不支持我。”许佳骏打开了话匣子,“我原本在嘉善县城里工作,离家只有5分钟路程。如今几乎天天要泡在村子里。但随着一批批游客、考察团队的到来,‘五彩姚庄’越来越知名,家里人也越来越理解我了。”

在许佳骏印象中,去年7月刚到这里工作时,北鹤村还是一个普通的村庄。如今,枕水的乡间小道蜿蜒曲折,民居清新秀丽,桃树上已挂上了果实,放眼望去,一草一木皆成美景。烟雨朦胧中,一个“生态型、江南韵”的田园度假休闲综合体已初具雏形。

他带着记者在村里转悠,村里农民的菜园仍在,但是篱笆墙的修葺让菜园更文艺,房屋墙壁上的的画儿也让人忍不住驻足欣赏。“我们不搞大拆大建,而是‘修旧如旧’,不改变原有的房屋结构。”

过去一年,长三角一体化对这里而言意味着什么?“没有长三角示范区的建设,就没有这里的乡村巨变。你看,村里上海、杭州、苏州的车变多了。”许佳骏指着停车场的位置给记者看,“这里离这三地车程都不超过一个半小时,到这里休闲度假的长三角人越来越多。可以说,长三角一体化给北鹤村带来了新机遇,这里正在上演现实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茶园经营者:山,不再是阻碍

在江苏溧阳和安徽郎溪的交界处,3300余亩的茶园如一条绿带,把苏皖两省“绑”在一起。站在山岭上,眼前是漫山遍野的翠绿,极目远眺,天目湖依稀可见。“我们脚下是江苏,路那边就是安徽。”茶园经营者、江苏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余成宝指着山岭另一头说。

余成宝指着的正是郎溪凌笪镇下吴村。摊开地图,下吴村的位置刚好嵌入江苏溧阳,共砍一山柴、同饮一溪水是两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然而曾几何时,一山之隔的“山这边、山那边”却是两般天地。

下吴村茶农吴定义就曾尝到这种“差异感”。吴定义是土生土长的下吴村人,老本行是跑运输,2012年回村干起了茶叶行当。“那个时候,种植不专业,销售没门路,吃了不少苦。而山那边的天目湖白茶,品质好销量高,村里人都特别羡慕。”他说。

怎样弥合发展“落差”?当地政府带领茶农从长三角学经验。引进安吉的茶叶品种,和溧阳茶农学种植养护方法,到杭州参加茶叶博览会……几年下来,吴定义从曾经的“门外汉”,变成现在的“茶专家”,把小小的一叶茶做得风生水起。老吴悄悄告诉记者,去年自家销售额达100多万,今年才过半,茶叶已经卖了80%。

“从前卖茶叶,需要自己跑大老远到南京、常州找客户,随着苏皖合作和长三角一体化,路通了,客源广了,凌笪镇已经成为了远近闻名的‘鲜叶集散地’。”吴定义说,现在来自长三角各地的客户都直接跑到茶山上拿茶叶,村里的茶农再也不用为销路发愁了。

如今,南京林业大学教授给老吴指出了“茶旅结合”的新路子。他在自己的200亩茶园里间作了5000株樱花树,还建起鱼塘、木屋别墅和景观廊桥。“今年十一国庆,民宿和新品‘樱花茶’将正式亮相,到时候肯定能吸引更多长三角游客来赏花游玩。”

对于老吴来说,山再也不是阻碍了。“原先我们‘这山望着那山高’,如今‘一山更比一山高’。”

示范区干部:问号,渐渐拉直

5月中旬,记者向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综合协调部副部长向娟娟提出,想要采访示范区揭牌以来的情况。向娟娟很欢迎,但因为工作行程排得很满、变化不断,直到采访前一天晚上,才最终敲定时间。

示范区的干部,忙碌是常态。2019年11月1日,由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组成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正式揭牌,执委会随之成立。35名来自沪苏浙两省一市的干部成为执委会首批干部,此前在上海市委组织部任职的向娟娟便是其中一员。

“我们都是2019年10月底到岗的,大部分同事前一天还在原岗位,组织谈话后,第二天就到执委会报到了。不少同事说起过,刚到执委会时是有点‘懵’的。示范区是什么概念,是要做个升级版的开发区吗?执委会和管委会有什么区别?”向娟娟说,大家开始都带着一大堆“问号”。

探索中,答案渐渐明晰。示范区不是传统的造城思路,也不是过去的开发区模式,它是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国家“试验田”。而执委会是一个全新的机制创新,既要统筹协调,还要牵头推进。

一年多里,让向娟娟印象最深的是“吵架”。“示范区位于沪苏浙交界处,需要寻求各方‘最大公约数’,只有‘吵’出共识的一体化制度才能最终落地。”

“争吵”在持续,各方见面次数在增加,协调机制变得顺畅,第一批32项制度创新成果应运而生,今年以来,示范区又已初步形成了15项制度创新。曾经的省界毗邻薄弱地区,如今站上长三角C位。“通过制度赋能,用统一的规划和统一的标准来谋划,这片区域就不再是做递进式的迭代了,而将会实现跃迁。”向娟娟说。

如今,向娟娟和她的同事们已明晰了工作方向。“示范区最重要的就是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特别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探路,这里既是改革试验田,也是个压力测试区,这里做成的事,在其它地方同样可以复制推广、开花结果。”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沈佳暄 许海燕

标签:
责编:唐可垚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