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万件!如何盘活高校“沉睡资产”?
2020-10-15 10:07:00  来源:新华日报交汇点  
1
听新闻

中国是专利申请第一大国,高校是专利的主要生产者之一,“截至2019年,全国高校拥有的有效发明专利数量已将近35万件。”专利如何转化成创新力和生产力?

10月14日,2020年高校知识产权学术交流会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召开。来自全国150多所高校的320多位代表,以提升高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为主题深入开展交流研讨。记者从会上了解到,自今年2月,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印发《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关于高校专利的管理、服务和转化,正在期待质变,高校将逐步取消专利申请、授予与奖励考核之间的关系,同时开展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

高校专利转化率低于企业和科研院所

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2018年,中国受理专利申请数量为全球最多,达到创纪录的154万件,占全球总量的46.4%,其数量相当于排名第二位至第十一位申请量之和。

“高校是知识产权的重要创造地,我国高校的SCI论文发表数量长期位居世界第二位,授权专利数量仅次于企业,份额占到了18%左右。”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张拥军表示,高校肩负科技强国使命,知识产权工作越来越重要,不仅是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更是一种责任。

教育部科技司高新处副处长刘法磊说,高校以占全国9.4%的科研人员,占全国不到8%的科研经费,承担了国家80%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80%的科研论文,承担了60%的重点研发项目。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高校知识产权数量非常可观,但转化率与企业、医院、科研院所都存在一定差距。

究其原因,刘法磊说,我们进行了一些分析处理,发现了一些原因。首先,知识产权的政策制度需要优化,“很多绩效考核评定都对专利数量或者论文数量有要求,而不对后面转化过程有要求。因此,相当一部分专利是为了满足结题验收,绩效考核,而专利申请、授权相关费用基本全由财政经费支持。”

刘法磊坦言,我国高校科技创新面临“转学风、提质量”的转变。高校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高校承担了大量的技术创新,但集成度不高,显示度不够,缺乏独立系统解决行业重大技术问题的能力。名利激励的手段和急功近利的风气更造成学风浮夸浮躁,不利于原创。” 目前的重点工作,要加快推动高校专利工作回归本质,未来专利转化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绩效将作为双一流建设的动态监测和成效评价的重要指标。

求精不求多,高校将开展专利前评估

“与其申请2000件没用的专利,还不如把精力人力物力财力用到筛选200件高质量的专利上。” 刘法磊表示,目前正在开展一些重点工作,专利工作坚持质量优先,突出转化导向,高校专利等科技成果“只有转化才能实现创新价值,不转化是最大损失的理念。”

外部约束方面,我们要开展专利申请前评估的机制,老师申请专利之前,学校需要进行评估,“如果学校觉得没有意义和价值的,老师仍然要申请,我们可以订立合同将申请权转让给老师,发明人不得利用财政经费来支付相关的费用。”刘法磊说,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已经建立专利申请前评估方案,高校评估后决定申请的,考虑是否进行所有权分割,按照产权归属确定专利费用的承担和专业收益的分配,激励科研人员主动申请高质量专利。

目前很多高校也已经停止了专利申请的资助奖励,“高校和地方要大幅度减少并逐步取消对专利授权的奖励,提高转化收益比例等‘后补助’方式予以奖励。可以将支持这部分工作的拨款,用于设立知识产权管理和运营基金。”刘法磊说,坚决杜绝以专利申请量、授予量为考核内容,加大专利运用转化绩效的权重。

“市场竞争的战斗员”如何培育?

“专利是市场竞争的战斗员。”在高校里,发掘和培育高价值的专利至关重要。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秘书长陈燕表示,过去有些高校老师在项目的过程中不断出文章,合作方根据论文再去做研发,那就研发团队相当于为别人打工。

陈燕表示,高校的技术转移转化,一定要有详细的商业调查,而不是仅仅是技术的考量。

“有的技术很领先,但布局设计不合理,非常窄,没有考虑应用场景,特别容易被规避。”陈燕说,高价值专利绝对不是单件专利的培育,我们将好的技术变成单件专利后,要通过严密地思考如何进行专利的组织和布局,涉及产业的上中下游,产业链环节,同一产品的不同方面、同一专利的不同应用领域等等。而在一个组合中,最终能产生极大效益的,往往由5%-10%的有高价值的专利决定。

刘法磊表示,目前,我国高校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还不健全,缺少统筹协调机制,难以形成知识产权全流程管理机制。专利布局和专利挖掘手段应用不足。知识产权的运营能力严重不足。

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薛海林表示,在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方面,南京大学从2003年成立科技查新站,将专利数据库纳入到应用类科技项目的查新中,提供知识产权信息服务。2017年申请成为江苏省高校图书馆专利信息传播与利用培育基地。2019年4月,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成立“南京大学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今年7月,成功申办成为第二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记者了解到,目前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已在开展技术经理人的培养工作。常州大学开展了技术转移和管理研究生的招生。

“知识产权运营涉及金融、法律、产业等多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欧美等发达国家研究型大学,普遍建立了数十人规模的技术转移机构和专业团队。”刘法磊表示,加强专业化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到2022年,涵盖专利导航与布局、专利申请与保护、专利转化运营等内容的高校知识产权全流程更加完善,并与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有机融合,到2025年,高校专利质量明显提升,专利运营能力显著增强,部分高校专利授权率和实施率达到世界一流高校水平。

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标签:
责编:唐可垚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