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就业:在助力“双循环”中加快“自循环”
2020-08-11 09:50:00  来源:新华日报交汇点  
1
听新闻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意见》,提出鼓励发展新个体经济,开辟就业新空间。同期,教育部发布通知,明确统计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时,在“自主创业”一项中涵盖开设网店,在“自由职业”一项中涵盖互联网营销工作者、公众号博主、电子竞技工作者等。

在保就业的背景下,新就业正加速走进人们的视野,从曾经的小众现象变成今天的大众选择。随着新就业越来越多地进入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也迫切地想知道,新就业形态的发展前景到底如何?为此,记者采访了业界专家。

新发展催生新职业,新职业带动新就业

“东边日出西边雨”,当传统职业受到疫情影响就业面缩窄时,新就业却迎来了发展机会。新就业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到一定阶段的自然产物,数字经济、电子商务等领域成为新就业的密集区,正是基于这样的逻辑。

快递管理员小潘的经历就很有代表性。这几年,她换过数次工作,当过快递员、送过外卖,她最新的工作,是在南京一家小区担任生活驿站的管理员,保证每天进出小区的快递投放、送运井井有条。在谈到对新就业的理解时,她说:“以前送快递是新职业,现在管快递是新职业,看来快递行业对新就业的贡献很大嘛。”

南京财经大学教授卞志村对小潘说到的这种现象进行了解读。他告诉记者,新就业形态是新时代催生出来的新经济形态在就业领域的反映,是传统产业在互联网条件下延伸而产生出来的、尚未完全转化成独立新形态的就业样态。在他看来,新一轮科技革命为新就业形态的诞生提供了土壤,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为新就业形态诞生提供了动力。而新就业形态诞生的催化剂则是社会大众就业观念的转变,“人们开始倾向于在工作和生活之间寻求平衡并追求自我价值,选择更加自由、灵活的新就业方式。”

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陈柳与记者分享了一组数据:今年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日活跃用户将达到10亿左右,市场容量达2000亿元,相关的新媒体从业人员在300万人左右。他说:“个体在开放平台体系中实现才华展示、知识传播、经验分享,也是新就业的重要形式。”不少富有才华的草根不仅实现了就业,有的还成为移动互联时代的明星。疫情之下,线上会议、线上教育和医疗等模式更加普及,互联网的就业效应得到进一步放大。

南京财经大学副校长、现代服务智库首席专家张为付,从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角度进行了解读。他认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一帆风顺之时,也有惊涛骇浪之际,而每一次变化都会带来经济发展动力、业态和就业模式的革新。当前,全球疫情蔓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各类创新不断迸发,世界和中国经济的发展都进入一个特殊时期。各种新的经济业态和模式不断出现,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经济主体图强变革的应对,与之相对应的是大量新型就业形态不断出现。

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总结了新就业的四个特点。一是就业模式新,可以自由灵活地安排工作时间,更大程度释放劳动者自主性。二是就业领域新,新就业形态极大地延伸了就业链,只要人们勇于迈出第一步,有自己独特之地,就可以尝试。三是就业观念新,灵活就业、多重身份兼职成为就业新观念,全职就业也在兼职化。四是劳动关系新,一个劳动者可以和多个平台进行合作,劳动报酬不再固定,而是根据提供的服务来确定。

助力“双循环”,新就业大有可为

目前,海外需求下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国经济开启了内外“双循环”模式。国内大循环,关键在内需。新就业形态创造了大量工作岗位,拓宽了就业渠道,保住了千万劳动者的“饭碗”,也就保障了内需。

微商从业者谷玥的经营变化,则预示着新就业形态对扩大内需的另一层意义——提升国货的吸引力。谷玥以前从事进口保健食品的代理,在今年疫情影响下,通关业务受到影响,她就把目光转向国内的网红食品和农产品。“国内产品出乎意料的品质不错,我亲自把关每一个产品,试吃完了,更有信心向客户推荐了。”谷玥十分看好国内产品的发展前景。

在陈柳看来,当前提出鼓励微商电商、网络直播等新就业形态,既是扩就业,也是扩消费。他解释道:“疫情期间涌现出的‘网红经济’,不仅提升了粉丝、用户对产品的信任度,还减少了策划、租金、广告等中间环节对商户的成本压力,这种提升转化率、提高性价比的营销方式,显示出巨大的消费潜力。”他对新就业助力国内大循环同样充满信心,“‘网红经济’显著提高了国产化妆品的市场占有率,尤其对90后、00后一代消费群体形成了深远的影响。”新就业还有利于扩大社会总需求。比如,网红直播融合了线下渠道,带动了大量的农户、小微企业在线上的规模销售,有利于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从而扩大社会总需求。

张为付分析,“双循环”是新就业形态的发展良机。在“双循环”背景下,广大的外贸企业需要对国内营销服务链进行拓展,需要将大量非核心业务外包,这就为专业人员提供了岗位机会。更为重要的是,“双循环”是一个内外一体、中性竞争的经济循环,需要大量的专业化、国际化人才提供相关服务,而新就业形态就是这些服务的主阵地之一。

卞志村对进一步发挥好新就业形态在促进就业、扩大内需方面的特殊作用提出了建议。比如,应当实施包容审慎监管,促进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加快推动网络零售、移动出行、线上教育培训、互联网医疗、在线娱乐等新行业发展,为劳动者居家就业、远程办公、兼职就业创造条件;还应鼓励互联网平台企业、中介服务机构等降低服务费、加盟管理费等费用,创造更多灵活就业岗位,吸纳更多劳动者就业。

成长春特别提到了新就业形态发展可以激发劳动者技能提升。他认为,新就业形态从本质上看,就是让就业者能够更好地利用其技能和天赋。新业态的“生态系统”中,就业者之间大量分享经验、技术,有利于系统内所有从业者技能水平的提高。此外,电商平台、分享经济平台也会对就业者进行培训,以提高其提供服务的能力。“劳动者能力、素质和效率的提升,对‘双循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补齐短板深挖潜力,让新就业成为高质量就业

从事新个体、新职业,会不会只是一时站上“风口”?新就业带来新机遇,但是也面临着收入不稳定、服务保障不全面等实际问题。新就业,助力“双循环”,也要加快“自循环”,进一步补齐短板,深挖潜力,提升就业质量。

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B站)是一个年轻人聚集的网络平台。在B站上活跃着不少内容制作者(UP主),他们制作各类视频上传网站,根据播放量、“充电量”等数据指标获得网站奖励。南京小伙儿LEX就是这样一位UP主,他的漫评深受观众喜爱,粉丝数量高达800多万。但就是这样一位“顶流”UP主,也遭遇“转型难”,在内容重心从动漫转移后,“粉丝”开始流失。而一些优秀的制作者也常因作品反响不如预期而倍感苦恼。有着动人歌喉的UP主小时姑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个职业收入不稳定,一个视频带来的收益太少,接赞助商的推广也需要有一定的粉丝基础,这些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并无定数。”B站UP主的思考,也是不少新就业从业者对未来的焦虑。

“新就业形态有机动灵活等诸多优势,但是必须看到市场中的机会主义行为也大量存在,要想保持这一新的形态可持续良性发展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张为付认为,要为新型就业形态发展提供法律制度环境、创造人文社会环境、提供技术支撑,以提高从业者的业务能力,减少新型就业中的交易成本。

陈柳以“互联网+”曾经出现的泡沫化为例,提醒倡导新就业要避免类似的情况发生。他认为,新模式、新业态下的就业机会不是天然的金矿,注意力总是有限的,流量会向头部主体集中。因此,实现新就业的高质量,关键是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他说:“应当通过制度创新刺激企业技术创新。而数字经济中的算法、流量、人工智能等新因素对传统管制经济理论形成了巨大挑战,这些都需要不断探索研究。”

卞志村建议,加快构建新就业的支持政策体系,对于涉及新业态的相关企业应提供适当的信贷支持、融资便利,降低准入门槛。还应完善新就业的法律法规,把劳动者法律保障问题、保护好消费者合法权益问题等法律短板及时补齐,满足新就业形态发展需要,在变化中不断完善新就业形态。此外,还要加快培育适应新就业形态的人才,大规模开展新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打造完备的新就业形态人才供应体系,以适应新就业形态对人才的新需求。

成长春在采访中,特别鼓励了广大青年大学生勇于自我超越、善于在新就业中实现人生价值。这番寄语,正如新就业的前景一般洋溢着新的希望:

——后疫情时代,别怪这个世界变化太快,请保持学习,不断增进技能,其实,人才需求一直都在,就看你是不是那盘“菜”。所谓“一朵云起,万家复工”“360行,行行可5G”,未来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被科技赋能,哪怕你所学专业是人文社科,亦大可尝试网络平台精进“内容”发展。这不仅是大城市的机会,在脱贫攻坚无缝链接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里,你们年青人的奋斗和革新也许能为更多人带来获得感和幸福感,你们是新就业形态的最大潜力。

标签:
责编:唐可垚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