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力“一号”!南京苏州上演产业“双城记”
2020-05-06 10:26:00  来源:新华日报交汇点  
1
听新闻

1

两个“一号”终于相遇了。南京和苏州,这对总被政经观察人士放在一起比较的明星城市,最近都秀出了“肌肉”——

4月29日,南京举行了一场特殊的会议——独角兽、瞪羚企业发布暨高成长性企业培育推进会。会上南京发布了2020年独角兽、培育独角兽、瞪羚企业榜单,高成长性企业在南京拔节而长,成绩不俗。

当然,这只是南京创新名城建设的“冰山一角”。

就在四天前的25日,苏州召开生物医药发展大会,在国内率先提出对标“全球药谷”美国波士顿,力争十年内集聚企业超万家、产业规模破万亿,建成国际知名、国内最具标识度、最具影响力竞争力的“中国药谷”,手笔之大,令人惊叹。

熟悉内情的人士介绍,苏州开的可不是一般性的产业发展大会。某种程度上,这是一次城市梦想的誓师大会。

一个是江苏省会和“带头大哥”,一个是“中国最强地级市”,不约而同打响了一场目标明确、声势强大的“未来之战”。

观潮君注意到,从2018年起,南京市已经连续三年发出“一号文件”,将创新名城建设作为城市未来发展的愿景;而苏州此次提出,将生物医药作为“一号产业”来打造,再造一个万亿级产业,支撑苏州未来10年、20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可持续发展。

观潮君向两地政经界人士了解到,从“一号文件”到“一号产业”,南京和苏州都在全力以赴拥抱和创造属于自己的城市梦想。

在这件事上,他们绝对都是认真的。

2

先来说南京的“一号”。

连续三年以市委一号文的形式力推创新,南京对创新的渴望异乎寻常。此前多年,南京的“新年第一会”,雷打不动都是机关作风大会。从2018年开始,情况发生了变化,召开创新名城推进大会成了惯例。会上,照例发布市委一号文,内容都关于创新名城建设。

有人说,这取决于主要领导的发展思路。这话肯定没错,但还不够全面。

据观潮君所知,在过去十多年时间里,南京的历届主要领导都提到过抓创新,都提到过要好好利用南京的创新资源特别是丰厚的科教文化资源。但公允地说,真正把创新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并且一心一意地抓、全面系统地抓、抓得有声有色的,还是最近这三年。

这当然跟主要领导的施政思路有很大的关系。

有个细节颇能说明问题:2019年初,南京在汉府饭店开“新年第一会”,与会者众。不巧当天早晨下了浓雾,部分来自远郊的企业界人士不能及时赶到。南京市委领导当即要求,会议推迟大约十分钟,等他们到后才开始。

这一幕,不落俗套也充满诚意,当然让企业界人士感到很暖心。

为什么南京这么急于抓创新?

政经观察人士普遍认为,原因至少有三:一是大势所趋。创新发展是国际和国内发展的大势;二是优势所在。南京具有其他绝大多数城市少有的创新资源;三是竞争所需。南京产业结构偏重的问题多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在未来城市竞争中需要靠创新来培育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培育高成长性企业,正是南京建设创新名城的一个子项目、子系统。

什么是高成长性企业?简言之,就是发展速度快、能带来高效益、具有高增值能力的企业,高成长性企业又以独角兽、瞪羚企业等为代表。可以说,高成长性企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生力军,一个城市高成长性企业的活跃度,是衡量城市创新活力、创新能力和创新生态的重要标尺。

据《2020年南京市独角兽、瞪羚企业发展白皮书》,2018年以来,南京市独角兽企业数量从2家发展到15家,数量规模突破性飞跃。现有培育独角兽企业95家,瞪羚企业312家。至2020年,高成长性企业在全市经济总量占比已超过8%,高成长企业增长率高达650%,有力带动了南京产业的迭代更新和经济的企稳增长。

高成长性企业的养成,离不开对高新技术产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观潮君注意到,这几年来,南京在这方面下了大功夫。有这么几个数据: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590家,较三年前翻一番;科技型中小企业6685家,位列全省第一;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0家,位列全省第二。

高成长性企业的梯度培育,至少在目前看来是颇有成效的。

观潮君留意到,今年4月,疫情未消的压力之下,南京又推出新基建、新消费、新产业、新都市“四新”行动计划,精准布局数字经济、医药健康、智能网联汽车、新型都市工业、未来新业态等新经济领域。可以预见,在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下,这些新经济领域中,一批新的高成长性企业必将发轫壮大。

抓创新,让南京尝到了甜头,也看到了未来。

3

再来说说苏州的“一号”。

“吃老本跑不出‘加速度’,不加油轰不出‘推背感’。打造‘中国药谷’,正是为发展加速,给未来加油。”在苏州主要领导口中,苏州在未来10年、20年乃至更长时期里,要举全市之力打响生物医药的“苏州品牌”。

从产业培育到梯度布局,从转型升级到创新创业,苏州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布局,有雄心、有思路、有底气。

观潮君向当地媒体圈人士了解到,苏州打造“一号产业”的决心很大、用心良苦,前期为此也做出了较长时间的铺垫和努力。这不仅是一个产业发展目标,很大程度上也寄托了城市未来发展的梦想。

作为外向型经济的典型,外贸进出口长期被摆放在苏州经济最重要的位置。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支撑了苏州30多年的高速发展。但近年来,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出现下行走势,今年新冠疫情“黑天鹅”的到来,更是对电子信息产业造成相当冲击。

可以预料,今年乃至未来几年,面对国际贸易环境的巨大变化,苏州在产业转型上面临的压力会更大。在这种背景下,苏州提出将生物医药作为“一号产业”来打造,就是要再造一个万亿级产业,以支撑苏州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关于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集群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公布第一批6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江苏省3个产业集群入选,其中,苏州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入选生物医药领域,且位居前列。

可以说,把生物医药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推进,是苏州当下和今后的战略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应对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和经济下行压力的“变压器”,促进稳就业和稳增长的“稳定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之下,不确定风险增大,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压力陡增,但意义更甚以往。

疫情在给经济社会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为全球产业链重塑带来重大机遇,催化了一部分新兴业态的加速发展。疫情期间,生物医药产业逆势上扬,苏州此时发力冲刺生物医药领域,可谓恰逢其时。

在苏州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大力引进顶尖人才的努力下,诸如信达生物,药明康德,再鼎医药等一些生物医药行业巨头,纷纷在苏州开办研发中心、新药开发测试和医疗器械基地。近年来苏州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之迅猛,已经成为现象级的事件。

尤值一提的是,苏州本地培育出来的信达生物,是国内首家上市的生物新药开发明星企业,曾将中国发明的原创药卖出了15亿美元的国际价。目前,国内上市的4款国产PD-1明星抗癌药中有3款为苏州造。这在国内都是很罕见的。

而据知情人士介绍,这家企业从落户到成长,都得到了当地管理部门的硬核支持。

犹记2020年开年之际,苏州召开开放再出发大会,提出“再创一个激情燃烧、干事创业的火红年代”。宣言背后,是苏州干部群众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寻求突破的急迫心情。

这种心情,和南京急于依靠创新来突围的紧迫感可谓异曲同工。

4

南京和苏州,在江苏省内乃至长三角区域产业发展领域,都是长期的竞争伙伴。它们不约而同发力“一号”、在创新上擦出火花,后续进展值得观察。

在观潮君看来,创新这件事,说着容易做着难。难在哪里?难在要下大决心、出大力气,并且还要准备着承担较大的阵痛。能把创新这件事坚持做下去,当然需要大气魄、大手笔,还要有战略耐心。

前不久,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号召,江苏各地要开展比学赶超,推动高质量发展。从这一点上看,南京和苏州这一对“传统对手”,在创新发展上能够并驾齐驱、竞合发展,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周边,都是一件大大的好事。

其实,南京在抓创新上早就有心仪的“标杆”了,深圳就是它对标的创新城市;而在内部,官员们也一直拿南京跟苏州对比。有数据显示,直到2018年,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方面,南京仅为苏州的二分之一,不到深圳的五分之一。

比一比,更有压力,也更有动力。

观潮君注意到,有的对比是同质对比。比如,同为江苏自贸区核心片区,南京江北新区也在打造生物医药高地,当地据报道已集聚400余家企业,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8家。南京的江宁高新区也有“药谷”,累计培育生命科学高新技术企业16家,孵化毕业企业23家。

而在发力高成长性企业上,苏州与南京也在暗中比拼,但思路有所不同。苏州的培育重点是“以高成长创新型企业为代表的标志性产业”,并计划到2022年,培育高成长创新型培育企业200家以上。

在不久前刚公示的2019年度苏州市高成长创新型培育企业拟入库企业名单中,我们看到在46家企业中,生物医药行业就占了17家,超过三分之一之多。由此也能看出,苏州在打造生物医药行业成为“一号产业”的布局和步伐。

相对来说,苏州抓创新发展比南京更加聚焦,而南京的资源优势更强、产业布局范围则更宽。这当然都是基于各自市情的选择。

“风物长宜放眼量”。南京和苏州的这场产业“双城记”,值得人们观察和期待。

标签:
责编:唐可垚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