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条渔船满载蟹苗,从苏州临湖张家浜驶向碧波万顷的东太湖,800万扣蟹苗放流,地点就在原养殖三区、四区。3月6日,围网清拆后的原东太湖围网养殖区,烟波浩瀚,湖水清澈,铺满了湖底的水草历历可见,远处天空,一群群水鸟飞过蓝天,这里被苏州市列为太湖生态修复区 。
“人放天养,800万只扣蟹放流活动,也是太湖今年规模最大的增殖放流。”省太湖渔政监督支队三大队渔政执法人员周云峰告诉记者,今年太湖渔管会及各级地方政府首批放流太湖扣蟹800万只,之后还要放流豆蟹、大眼幼体蟹苗总计3000万只。
东山镇太湖村五组渔民钟三男,今年53岁,钟三男夫妻俩都是渔民,他告诉记者,太湖围网养殖清拆,每户留了两条生产船,开捕时可以生产捕鱼。“现在禁捕期不准捕鱼,捕鱼犯法。家里收入来源是开捕后捕捞鱼虾,一年收入四五万左右。”
钟三男以前在东太湖养殖小区9区养螃蟹,有五个围网,每年养殖收入三五万到20多万,太湖围网清拆后,获赔偿款250多万元。作为吴中渔业渔民,钟三男3月5日在东太湖养殖八区放流了蟹苗,每次放苗,还有300元的劳务费。“这次蟹苗多,每条船放苗1000多斤,蟹苗总共一万多斤。我船上有20包,一包至少20至30斤。”去年开捕,钟三男在东太湖养殖区一天最多捕了200多斤螃蟹。“螃蟹要看大小,四两的公蟹、三两的母蟹,一斤100多元,东太湖资源好,螺蛳、水草多,(长成后)是天然野生螃蟹,直接卖给客户很抢手。”
太湖渔业村渔民朱金宝船上装了33包扣蟹苗,放流到四区。去年他每天捕蟹在十来斤上下,“今年放流的扣蟹,蟹苗是本地庙港的,螃蟹大,放流成活率高,两个月就长大了,扣蟹一斤40到45个,八九月份就可以上市”,朱金宝抓了两只扣蟹比划说。渔民朱国妹、秦雪弟养蟹20多年,原有三个围网,“渔民以前都养围网,人放天养好”,他把一包包蟹苗倒到甲板上,密密麻麻的扣蟹瞬间爬满了甲板,一只只小小的螃蟹,争先恐后爬着跳入水中,消失在沉沉的湖底水草丛中。
人放天养,太湖这么大,放流螃蟹,渔民又能捕捞几成?
省太湖渔政监督支队三大队大队长蒋兆林对螃蟹习性十分了解,他说,东太湖原养殖区水草密度高、饵料丰富,螃蟹跟鱼一样,轻易不挪窝。你不动它,它也不会到别的地方去。鱼的游速比较快,螃蟹比鱼慢多了,鱼、蟹吃底栖生物,东太湖水草多饵料也多。放养之后,太湖生态更好了,水草是有益于生态的,但太多容易沼泽化,螃蟹吃水草,也有个生态平衡,渔民捕捞螃蟹,螃蟹就不会泛滥。这样渔民有收入,野生太湖大闸蟹价格高,营销好。
去年年初围网拆光后,吴江作了尝试,去年3月底,渔管会、吴江农委在2区、8区放流豆蟹苗,豆蟹一斤800多个,力度很大,效果很好。今年吴中、吴江全面铺开了,太湖渔管会组织管理。买苗大部分二龄蟹,今天放的是一龄蟹,扣蟹也就是当年就可以成蟹,800万只扣蟹,为二龄蟹,今年八九月份就可以长到3两以上了,按成活率90%计算,太湖水底又多了720万只野生螃蟹。省太湖渔管会新闻发言人吴林坤算了一笔帐:仅这一次的800万只扣蟹苗放流,总计22万斤110吨,按平均80元一斤,捕捞到七八成,太湖渔民可增收1500万元。
这些野生太湖蟹,不再靠养殖户投放饵料为生,按照物竞天择法则,扣蟹们必须在湖里“刨食”吃。东太湖有茂盛的水草,螺蛳及底栖生物丰富,鱼、蟹自然觅食环境优越,800万只扣蟹经过半年左右的生长,完成5次脱壳,将成长为真正的太湖野生螃蟹。
“拆了围网之后,净化了水质,野鸭子都飞来了”,省太湖渔政监督支队三大队施益平,每天执勤时都会看到东太湖几千只野鸭。“有芦苇,有水草的地方,野鸭、水鸟就多。”
针对野生螃蟹不投饵料后有些偏瘦的问题,渔管会新闻发言人吴林坤介绍,野生螃蟹太瘦,渔民捕捞后,可以在吴中临湖镇农业产业园育肥进入市场,园内200亩蟹塘,蟹塘水草、螺蛳模拟太湖生态,地处张家浜河口上方,为吴中太湖蟹基地,渔民上岸后就到了基地。而吴江太湖源5000亩蟹塘,为吴江太湖蟹养殖基地。
按照《江苏省太湖生态渔业规划》,原东太湖网围养殖区为太湖大闸蟹人放天养生态修复区,“人放天养”,围网清拆后“太湖蟹”能否归来?太湖大闸蟹产业能否保住并得到发展,吴林坤表示,目前,江苏加强了太湖生态保护以及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支持引导沿湖吴中、吴江等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太湖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事业,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生态修复、效益共享的太湖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新模式。
“‘太湖蟹’与太湖三白一样,名气很响。人放天养,为‘太湖蟹’品牌注入了新的活力,为解决围网清拆后‘太湖蟹’产业全军覆灭难题,回到原来的天然捕捞,也是痛定思痛,别无选择。”吴林坤说。
交汇点记者 丁蔚文
策划 杭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