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造就的超长“假期”让大家长期宅在家,阻止了不少人的“剁手”消费,“疫情快点过去,我要报复性消费”的呼声不绝于耳。
疫情过后?我现在就等不及了
当很多人还在喊着“报复性消费”的口号时,部分人已经付诸实践。
有人听说喜茶开始接单后,立即电话询问,却被告知已经爆单无法订购,于是便毫不犹豫地点了两个超大杯的星巴克。“虽然我也喝不完,取完餐之后就开始后悔,但实在憋了太久。”
快递的恢复也为消费提供了土壤。有人一天花掉了三分之二的工资;有人由于按捺不住想逛街,三天网购了五条千元以上的裙子……
还有很多人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起,去景区旅游。多地多个景区出现游客“爆满”的情况,不得不及时调整游客限流管控措施。如,江西萍乡武功山景区根据景区防疫防控要求,24日起,将景区限流人数从5000人下调至3000人,关闭线下售票窗口。
近日,在甘肃,兰州一家烤羊肉串店恢复营业,一天卖出超6000串烤串,有的客人为饱口福站着撸了40串烤肉约合有2斤肉;在浙江,杭州大厦购物城5小时销售额1100万,更是让不少人惊呼,低估了大家的消费热情。
但也有人提出了心中的疑惑,“想报复性剁手的人肯定不少!不过,那么久没上班,你还有钱‘报复’?”
我想报复性消费,但钱包不允许
“1月份的工资倒是发了,但是2月份没有绩效收入,很可能只有基本工资,我还得交房租啊。”至今还未开工的吴小姐表示,目前花呗账单还未还清,还款也得排在消费之前,“哪儿还有钱买买买。”
“疫情过后,你会报复性消费吗?”有微博在线调查显示,一些人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会。说“不”的理由有两种:一种反问“报复性消费,拿啥报复”;另一种则表示“好不容易在家省点钱” 。
“房贷可以延期,但又不会缺席。”一位孩子上初中的家长这样说,“孩子们不用赚钱养家,我们不行。现在生活开销也没减多少,但工资都打了好多折扣,能还得出房贷就不错了。”该家长表示,她已经卸载了手机里诸如京东、唯品会、当当、淘票票之类的软件。
“手有余粮心不慌”, 当代很多年轻人早已习惯了“月光”,超前消费,真正在疫情中稳如泰山的,是那些被人笑为囤积癖的朋友们。一些二手交易平台上有信息显示,有人因医用酒精、洗手液、口罩以及一些生活物资囤货过多,表示可以转卖给亟需的人。
一段时间,话题“囤积癖站起来了”颇受关注。一名热爱囤积的网友表示,自己并不会报复性消费,因为家里的囤货不一定能完全消耗完,正好趁此机会清理库存。
奢侈品不能当饭吃,低欲望生活也不错
“现在发现,以前的很多消费都不是必须的,以后口红化妆品一定会少买。”袁小姐说,她本打算在过完年后找人代购一件心仪很久的Burberry(博柏利)衬衫,但现在需求变淡了。“突然就觉得没那么想要了,或者说觉得花这个钱不太值。”
此前,咨询公司麦肯锡发布的《中国奢侈品报告2019》显示,2018年,中国人在境内外的奢侈品消费额达到7700亿元人民币,占全球奢侈品消费总额的三分之一。袁小姐表示,以后可能不会像之前那样超前消费了,“这段时间在家,觉得基本生活需求就只有那么一点。”
如袁小姐一样,有人也表示,如今在家宅了21天以上,暂时变成了一个低欲望生活的人。“如今,在家不能点外卖,每天自己研究做美食,自己煮咖啡奶茶,习惯养成了,更不会去高消费了。”袁小姐说,“现在每天吃普通的饭菜,搭配一些小零食看各种剧,暂无任何出门、购物欲望。”
新年三愿:健康、理财、有工作
“2020年我要存钱+理财,不被消费主义洗脑。”不少网友表示,疫情过去后,绝不会单纯地报复性消费,而是得报复性挣钱。
“我和许多人一样,购物车里早已堆满了宝贝,大量好物也迫切地需要‘拔草’。就等疫情结束后狠狠地消费,任性地花钱,以解我‘心头之痒’。但当我陆续收到银行的短信、支付宝的通知,京东白条的提醒时,我就知道,我错了。”坐标北京的一位职场人士反思。
“因为疫情,一些工厂停工、公司停业,很多人收入锐减,但房贷、车贷、信用卡、花呗、白条等都不能不还”,他说,而且这些都是疫情之前的债,疫情期间的开销还没算。“这次疫情让我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储蓄和盈利能力,能否经受得住一次危机的考验。”
“手里有多少现金流够你维持半年?这次让人认识到现金流的重要性。”有人分析,目测疫情结束后和健康直接相关的健身项目、保健品等需求会增加,人们会考虑保险、理财类投资,尤其是医疗及人寿保险。
“我先报复性上班吧,有钱再谈消费。”吴小姐说,新年愿望已经从“脱单”变成“家人健康、学习理财、有工作”。
疫情过后,你想报复性消费还是报复性挣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