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部相机对准西湖的晨雾,一双双眼睛凝视着千年苏绣的针线,一群来自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海口学校的学子,在江南的诗意山水间,开启了一场穿越古今的文化探寻。
日前,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海口学校秋冬季研学旅程正在开始进行中,初高中学生奔赴苏州、杭州和上海,开展了以“杭城一脉阅古今,姑苏百工蕴天人”为主题的跨省研学活动。
这是该校深化实践教育、拓展学生视野的又一重要举措,让学子在实地探访中深度体验江南文化的博大精深。
西湖畔的历史回响
杭州的研学第一站选在了西湖。学生们徒步穿越苏堤,在苏东坡纪念馆前聆听这位唐宋文豪的传奇一生。
“真正感受到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意境,”一位同学站在湖边感慨,“从海南的海阔天空到江南的湖光山色,这种跨越让我对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在龙坞茶镇,学生们参观了中国茶叶博物馆,亲自体验采茶制茶过程,品味龙井茶的清香。
从茶树的种植到茶叶的制作,他们不仅了解了中国茶文化的悠久历史,更体会到中国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精致追求。
宋城的《千古情》演出,以沉浸式体验让学生们穿越回宋代,感受古代市井生活的繁华与文化。
在岳王庙,同学们在岳飞墓前驻足,深入了解这位民族英雄的生平事迹,感受忠义精神的浩然正气。

姑苏百工的天人合一
转至苏州,学生们首先参观了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的拙政园。
他们在园中参与“园林设计与文化传承”主题研讨,深入理解古人如何通过园林设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枫桥古镇,同学们在河畔聆听寒山寺传来的钟声,亲身体验张继的“愁眠”,集体背诵《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朗朗书声与千年古刹的钟声交融,仿佛完成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苏绣体验是此次研学的一大亮点。在中国刺绣艺术馆,学生们被精美的苏绣作品所震撼。
面对一幅栩栩如生的刺绣小猫,一位学生惊叹道:“我完全无法想象这不是照片,而是一针一线绣出来的!”在绣娘的指导下,同学们亲手体验了苏绣的基本技法,感受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妙绝伦。
在甪直古镇,学生们漫步于悠悠的水道、弯曲的河岸,走在深深的巷中、长长的廊下,感受“桥都”的独特魅力。
他们特别参观了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博物馆,了解了这一被列为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服饰。

古今交融的科技与文明
此次研学的最后一站,学生们来到了上海的百度Apollo Park,体验无人驾驶技术。
从古老的苏绣工艺到前沿的人工智能,同学们在对比中感受到了科技与文化的完美融合。
“在太湖生态岛,我们亲眼见到了自动驾驶车辆的运营,”一位学生兴奋地分享,“从古代的智慧到现代的科技创新,让我对‘传承’有了新的理解。”
返回杭州后,学生们参观了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
这个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宣传、教育和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化公共文化空间,用“浙江一万年”的通史陈列,为学生们展现了浙江从古至今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北大附中海口学校的教师表示:“我们非常希望学生能够走出课本,走进大自然,走进各种文化殿堂,在与各种社会场景的接触当中,学习一些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从苏绣的精细针法到无人车的精准传感,从西湖的诗词意境到百度Apollo Park的算法世界,同学们在亲身体验中理解了“杭城一脉阅古今,姑苏百工蕴天人”的深刻内涵。
学生在研学结束时感慨:“看到这样的景色、人文、科技,我非常的开心,也非常的激动,这里给我留下了非常难忘的回忆。”
研学不仅是旅行,更是学校课堂的生动延伸。学生在这场融合了历史、文化与科技的实践课堂中,真正实现了“学、思、游”的相互促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