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经济圆桌会第二次会议在京举行 探索地名经济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5-10-22 10:05:00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1
听新闻

10月18日,中国地名学会在北京主办了以“地名经济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地名经济圆桌会第二次会议。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学者、政策研究人员以及泛淮扬地区驻京商会代表共同参与,围绕地名经济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淮扬地名文化在区域经济中的价值与实施路径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旨在推动文化赋能产业、产业反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地名学会会长王胜三、执行会长兼代理秘书长陈士国等出席会议。

地名价值:从文化基因到经济密码

王胜三在致辞中指出,地名文化是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名经济也与区域经济紧密相连。本次会议不仅是对“地名经济”理论体系的深化,也是探讨淮扬地名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重要实践。地名是历史的活化石、文化的基因库,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独特密码。淮扬文化的千年积淀为现代产业特色塑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地名集中体现了资源禀赋、文化认同与产业优势。

双向赋能:地名经济聚焦新质生产力

在专题研讨环节,专家就地名经济如何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作为“地名经济”定义的主要起草者,清华大学华如兴教授指出,区域发展规划存在同质化问题,应在地名经济理念指导下,深入挖掘地名的潜在附加价值,确立核心特色产业,形成产业集群,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他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并非发达地区专属,后发地区也可通过新技术应用实现跨越式发展。

与会专家认为,各区域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自然禀赋而形成独特的性格,即“区格”;建立跨行政区协调机制和地名文化信息库,整合资源,共同打造“淮扬”名片;明确地名经济与新质生产力的“双向奔赴”关系,并拓展“淮扬”文化概念,构建“大淮扬”文化经济圈。

淮扬实践:文化赋能与产业创新

与会代表认为,淮扬地名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扬州瘦西湖的诗意、淮安运河的漕运记忆等,都是宝贵的文化资源。此前中国地名学会举办的“淮扬名酒梅兰春品牌研讨会”是地名文化模式的成功探索,使梅兰春酒成为淮扬文化传播的新载体。

讨论指出,淮扬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禀赋,包括酿酒条件、淮扬菜系、名人文化、红色资源以及西游文化元素等,但目前挖掘和宣传力度不足。商会代表表示将发挥桥梁作用,推动淮扬文化与企业品牌深度融合,助力特色产品走向更广阔市场。

凝聚共识:描绘地名经济发展新蓝图

陈士国强调,中国地名学会推动地名经济的核心思路是深挖地名文化内涵,走差异化、特色化的区域发展道路。一方面要用新技术、新人文重塑传统老字号,让“老地名”焕发新活力;另一方面要为新兴产业注入地域文化基因,实现“无特不新”。未来,学会将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品牌价值与产业动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地名动力源泉”。

王胜三在总结中肯定了本次会议在深化地名经济理论和探索淮扬文化实践方面取得的成果。他强调,地名文化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对其挖掘、保护与创新利用是推动区域特色化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会议凝聚了各方智慧,为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地名经济发展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次会议标志着地名经济研究从理论探讨迈向深入的区域实践阶段,为通过地名文化赋能产业创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新思路与动能。

作者:王好凤

标签:
责编:宁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