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渐远,戏韵何寻
2025-09-22 16:48:00  来源:日照新闻网  
1
听新闻

街巷深处,方言戏曲的余韵仍在回响,却难觅年轻知音。2025年8月,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语脉赓新,文绽新辉”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穿梭于街巷村落,走访老年戏迷,听他们用乡音重现记忆里本土戏曲的热闹场景;对话年轻一代,探寻他们对本土戏曲的认知。从昔日戏台人声鼎沸到今朝知音渐稀,从老者鲜活记忆到青年陌生认知,方言戏曲的传承故事,正藏在这今昔与代际的对照里。

团队成员走进南京,开启方言戏曲记忆探寻。走访老年戏迷时,乡音里满是旧时光:“小时候经常会有草台班子串乡走户来演,记得60年代有个戏剧团的演员演得特别好,我们都很喜爱看,日常会跟着哼唱的人也很多。”“这些演员通过文化下乡让老百姓丰富了精神生活,我们非常尊重他们。”老人用淳朴的乡音讲述往昔,“我们那个年代很多人都爱听戏,但现在高科技发展,这些传统基本断了,真希望有关部门能重视戏曲,把它们发扬光大。”

图为团队成员与老年影迷交流南京白局。杨丽媛 供图

刚刚还在听老南京人用乡音回忆夫子庙白局演出的喧嚣,那热闹仿佛仍在耳畔;转眼又听到徐州长辈畅谈庙会梆子戏的盛况与感慨。一位徐州长辈说,她印象最深的是梆子剧团下乡演的《穆桂英挂帅》。那时的庙会人山人海,戏台前被围得水泄不通,唱到精彩处,叫好声此起彼伏。“现在的年轻人都爱刷手机短视频,愿意静下心来听戏的人越来越少了。”她不无遗憾地说,“演的人少了,观众也少了,大家都不愿意学这个了。”无论是白局还是梆子戏,如今都面临着知音日稀的困境。曾经的繁华盛景,如今只留下老一代人记忆中的回响。

图为团队成员与徐州长辈交流徐州梆子戏。杨丽媛 供图

跟随长辈们的乡音叙述,团队重温了徐州梆子戏的热闹往日,也体会到苏州评弹目前的传承困境。在苏州,老戏迷们能用标准的吴侬软语唱上几句评弹,眼神中闪烁着往日的光彩。他们清晰记得当年茶馆书场里的盛况,记得名家响档的经典曲目,记得琵琶弦索声中那些百转千回的故事。谈到评弹现状,他们不无忧虑:观众越来越少,学习者日益稀缺,传承出现明显“断代”。他们呼吁,评弹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审美需求。令人欣慰的是,在接受采访时,一些小朋友表现出对苏州评弹的兴趣,他们更乐于接受以动画、漫画等新颖形式呈现的传统戏曲。这种跨代表达,或许能为古老艺术注入新的生命力。

图为团队成员与老戏迷交流苏州评弹。杨丽媛 供图

在走访南京白局、徐州梆子戏和苏州评弹之后,团队又将目光投向宿迁的淮海戏。当地戏迷回忆,淮海戏在他们童年时风靡一时,大家对演员的追捧,“就跟现在年轻人追明星一样”。不少老年人至今仍在日常生活中不经意地哼唱淮海戏的调子。面对传承难题,有戏迷提出:“可以把精彩演出剪辑成短视频,吸引更多年轻观众。”这样的创新思路,或许正是传统戏曲传播的新出路。

图为团队成员与戏迷交流宿迁淮海戏。杨丽媛 供图

通过这次实践,团队深切体会到方言戏曲所面临的双重困境:一方面是表演者和观众的断层,老一辈逐渐老去,年轻一代却未能及时接续;另一方面是文化生态的变迁,传统戏曲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土壤日益贫瘠。方言戏曲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地方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不可复制的历史信息与文化基因。其中蕴含的方言语音、民间智慧、审美趣味和伦理价值,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意义。

面对传承危机,亟需多方共同努力:系统记录和老艺术家的表演技艺,加大年轻传承人的培养力度,不断创新表现形式以贴近当代审美,并将方言戏曲纳入学校教育和地方文化保护体系。唯有如此,才能让这些珍贵的文化瑰宝不被时代的洪流淹没。未来,“语脉赓新,文绽新辉”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将继续探寻方言戏曲传承路径,努力让承载地方文化根脉的艺术瑰宝,在时代浪潮中焕发新生,让乡音永续、戏韵长传。(通讯员 杨丽媛)

标签:
责编:宁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