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语脉赓续,文绽新辉”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苏州市虎丘区。团队成员惠悦纯与一位在此生活了几十年的本地阿姨促膝长谈。话题围绕着“十四五”期间家门口的点滴变化,从出行的便捷到居住的舒心,再到街巷的活力,阿姨的乡音讲述里,藏着实实在在的民生温度。
“格末出门,便当得勿得了!”聊起出行,阿姨脸上漾开笑意,与过去的“费劲”形成鲜明对比。她清晰记得,从前去趟市中心,要么顶着风雨蹬脚踏车,要么挤进颠簸摇晃的公交车,“人多车慢,堵起来真真急煞人”。如今,地铁、有轨电车既便捷又舒适,“去市中心买东西走亲戚,半小时笃定就到”。
这张越织越密的轨交网络,不仅联通了商圈地标,更深深嵌入日常生活的肌理。买菜访友,搭乘地铁或有轨电车成为首选,“三号线、六号线换一换,半个钟头准到,又快又适意,哪像老早出门要算半日辰光。”曾经的舟车劳顿,化作如今的从容不迫。
出行之变延伸至归家之路,老新村的面貌革新更令人惊喜。不少老小区曾面临墙皮剥落、楼道“暗黜黜”的困窘,对长者而言,爬楼更是一场日复一日的“闯关”。“十四五”的惠民工程让楼宇外墙粉刷一新,更重要的是,电梯的加装让“上落楼喘大气”成为了历史。
这份“适意”并未止步于楼栋之间。社区养老食堂飘来饭菜香,解决了“开伙仓”的麻烦;定期上门的医生与志愿者提供体检、帮忙“汏衣裳”和打扫,织就了一张细密的关怀网。“样样想勒前头”的社区服务,驱散了“老了弗人管”的隐忧,稳稳托起了“夕阳红”的安心与尊严。
聊起最骄傲的变化,阿姨一下子来了精神:“那必须是山塘街!”记忆中入夜便“冷清清”的古街,如今在“十四五”文旅融合的画笔下重焕光彩。政府精心打造的夜游项目,让夜幕下的山塘街“亮堂堂”。画舫轻摇,悠扬的评弹、昆曲声随波流转;两岸灯笼摇曳生姿,映照出游人如织、笑语喧阗的“闹忙”景象。
阿姨喜欢傍晚上街散步,看四方游客沉醉水巷夜色,听耳畔乡音与丝竹交融,“蜜甜蜜甜”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这可是阿拉苏州的宝贝!”山塘街从沉寂到璀璨的蜕变,点燃的是千年水巷重焕的勃勃生机,更是吴地文化在新时代绽放的自信光芒,这份“扎台型”的荣光,深深刻在每个虎丘人的心间。
从地铁轨道的延伸到老小区电梯的加装,从养老食堂的烟火到山塘街的灯火,这些藏在吴侬软语里的幸福变迁,不仅是个体的真切感受,更是方言里流淌的时代温度,是文化传承中的民生活力。未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语脉赓续,文绽新辉”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将继续循着方言的脉络,深入市井烟火,用敏锐的观察和温暖的笔触,发掘并记录更多蕴藏在乡音俚语里的时代故事与民生画卷。(张思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