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扬州非遗传承 解码运河文化基因
2025-09-22 11:06:00  来源:日照新闻网  
1
听新闻

近日,淮阴工学院计算机学院“匠心织梦广陵”实践团赴扬州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探访非遗瑰宝,解码运河文化基因。扬州因运河而兴起、因运河而繁荣,孕育出剪纸、漆器、雕版印刷、刺绣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不仅是城市历史的见证,更是运河文化与多民族文化交融共生的生动体现。

雕版印古意·通草绽新姿:传统原料里的造物巧思

8月3日,实践团走进何园。在传承人的指导下,成员完整体验雕版印刷全流程:从辨别雕版的纹理与纹样深浅、掌握用墨技巧,到执墨板蘸墨、以“轻、匀、快”手法擦版,再到覆上宣纸、用拓包控制力度均匀按压。传承人还讲解“纸墨相契”要义,让成员对技艺细节把控有深刻认知。随后,实践团走进通花草工作室体验通草花的制作。“通草软,剪瓣要准,塑形得借潮气。”非遗大师张阿姨在一旁耐心指导,并现场演示了如何剪后速捏弧度定形。体验结束后,成员们感慨着雕版印刷的力量与美感,回忆着通草花以假乱真却仍不失典雅精致的工艺神韵。

了解雕版印刷以及制作通草花

剪纸裁万象·刺绣多融合:针剪之间的文化交织

8月4日,实践团首先探访了扬州剪纸。扬州剪纸以精巧细腻的刀法、造型灵动闻名,传承人陈老师介绍:“扬州剪纸的发展与运河息息相关。运河作为商贸枢纽,聚集了船工、盐商等人群,催生了装饰船舱、商铺与宅邸的需求,让剪纸从民间自娱走向更广泛的实用场景;同时,运河贯通南北推动多元文化交融,丰富了剪纸的题材与风格,也为其注入新活力。”实践团随后走进扬州刺绣工作室,在非遗传承人臧国经老先生的孙女臧女士的带领下,欣赏了众多刺绣精品。在一幅融有蒙古族云纹的刺绣作品前,臧女士笑着解释:“爷爷一直强调,刺绣不能固守旧貌。融入蒙古族云纹、彝族彩线等元素,既保持了扬州刺绣的细腻本色,又为其增添新意,这才是真正‘活’的传承。”成员们试着穿针引线,体会到传承人看似简单的一针,需对齐纹样、控制力度,是对技艺无数日夜的练习与坚守的成果。

欣赏剪纸以及刺绣

漆器琢毫厘·螺钿映新韵:千磨万漆里的匠心传承

8月5日,实践团转至漆器厂,近距离了解雕漆、雕玉与点螺工艺,品味“千磨万漆”背后的繁复工序。在制作办公区,数位传承人在用传统工具雕刻着图案。在点螺工艺展示区,成员们观察漆艺师创作:案台上整齐码放着已打磨好的螺钿薄片,薄如蝉翼的片材在灯光下流转虹彩光泽。团队还用高速摄影记录下匠人用镊子精准拼贴螺钿、使零散纹样逐渐融为和谐整体的全过程。围绕漆器的制作过程和创新发展,成员们采访了年轻一代漆艺大师。聊到漆器创新,周师傅拿起一个螺钿杯垫说:“我们现在开发杯垫、书签这类实用小件,就是希望通过创新让漆器走入日常生活,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环视创新组办公室里与传统漆器“格格不入”的漆器,成员们由此清晰理解:匠心既是对手工温度的坚守,也是让传统技艺与时代接轨的智慧。

欣赏体验雕漆和点螺工艺

实践落幕承使命,非遗传承启新程

此次扬州之行,实践团成员以脚步丈量非遗文化,以双手触摸工匠精神。从剪纸、漆器到雕版印刷,成员不仅收获知识,更真切感受到非遗传承的使命与责任。目前,团队把非遗文化带入淮安社区,开展“主题剪纸”创作、螺钿杯垫拼贴等非遗传承活动,同时通过调查问卷为后续优化社区非遗教学模式积累了数据。成员们希望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非遗在年轻一代心中落下火种。

标签:
责编:宁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