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院学子深入法治一线 探访遗产管理人制度实施情况
2025-08-21 14:30: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南京师范大学强化培养学院“遗”脉相承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开展聚焦法治建设的专项实践,团队成员围绕《民法典》实施中的新增的遗产管理人制度展开调研活动,实地走访了5家南京相关单位和4位南师大法学院老师,详细记录了相关领域专业人士的实践经验和见解。今年暑期,团队19名成员将返回各自家乡,在江苏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拓展调研范围,深入基层治理一线,致力于探寻遗产管理人制度的优化路径,以青年视角,观察并参与中国法治建设的实践进程。

团队成员首先与南师大法学院赵莉教授展开深入探讨。赵莉老师从遗产管理人的制度功能出发,结合我国《物权法》的立法精神,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在有明确继承人的情况下,遗产管理人的设置并非必要。她深入阐释道,我国采用所有权瞬间转移理论,继承关系一旦发生,遗产所有权便即刻转移给继承人,遗产的法律存续时间极其短暂,此时的管理人更准确的定位应为财产管理人。这一创新性观点为团队成员理解遗产管理人的制度前提提供了全新视角。

接下来团队与民事诉讼法专家吴英姿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吴老师在肯定赵莉老师观点学术价值的同时强调,当继承人消极不作为、债权人需要通过遗产实现债权时,遗产管理人的制度价值就尤为凸显。她还就遗产管理人程序的启动主体、法院适用的程序类型等关键问题提出了专业建议,为团队后续调研指明了重点方向。

在与家事法专家陈爱武教授的访谈中,陈老师特别强调制度优化必须立足实务需求。针对民政部门担任遗产管理人时面临的银行信息查询难题,她明确指出这本质上属于执行层面的问题,必要时可通过法院强制执行程序解决。同时,她建议团队将调研视野拓展至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关注村委会在遗产管理事务中的实际作用,这一建议为团队拓宽了研究思路。

在实务调研环节,团队走访了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法院,与潘溪副院长进行了深入交流。潘院长结合典型案例,详细分析了遗产管理人制度在司法实践中面临的诸多困惑:包括继承人放弃继承声明的真实性认定、民政部门履职时的资源保障不足等问题。他特别介绍了北京、上海等地引入公证机构参与遗产管理的创新做法,并建议民政、财政部门建立专项账户,同时优化对民政部门涉诉情况的考核机制,这些建议为制度完善提供了宝贵的实务参考。

在秦淮区民政局的调研中,工作人员向团队详细介绍了三起具有代表性的遗产继承纠纷案例。这每一个案例都生动展现了民政部门在担任遗产管理人时面临的多重困境:包括银行信息查询受阻、专业人员和经费短缺、房产评估程序复杂等。民政部门工作人员还指出,虽然社区可以协助处理部分事务,但在权限和程序上仍存在诸多限制,这些真实案例使团队成员对基层实践难题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

此外,团队还专访了南京致邦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刘定越和南京公证处李雯部长。刘律师系统分析了律师担任遗产管理人面临的三重困境:资质认定标准不一、调查权限受限、收费依据缺失,并呼吁加快相关立法和资格认证体系建设。李部长则全面介绍了公证机构在遗产管理人制度中的多元角色,既可作为中立第三方参与资格认定,也能深度介入具体事务管理,同时也坦诚指出了社会认知不足、实践操作困难等现实挑战。

调研活动结束后,团队成员对走访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深入研讨。通过这一系列高密度的专业访谈,团队对遗产管理人制度的理论争议和实践困境形成了更加立体、全面的认识。从学术界的理论争鸣,到司法和行政机关的实务难题,再到法律服务机构的参与困境,多维度的一线声音为团队剖析制度症结、探索优化路径提供了丰富的实证素材。

目前团队已整理出余万字调研报告,成员们正努力在亲历中见证着中国法治的细节脉动,用青春的视角记录下制度优化的更多可能,在解决民生与法治痛点的探索中完成一场又一场鲜活的专业实践课。这是强化院学子在祖国大地上书写青春答卷的切实行动,也是他们用脚步丈量中国法治进阶之路的有力证明。

图|朱海韵

文|李欣洋、魏钰洋

标签:
责编:宁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