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始于1996年的“苏陕协作”工程,感悟其背后蕴含的协作精神与时代价值,助力新时代陕北革命老区的乡村振兴建设,延安大学“探究‘苏陕协作’工程‘宿迁行’”社会实践团深入江苏宿迁和陕北延川等地。实践团聚焦乡村振兴和科技创新,通过实地参观、现场调研、座谈交流等形式,集中开展为期半个月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同时,梳理适用于陕北农村发展的金点子。
“人文+云端”为乡村振兴夯实底蕴
在梨园湾社区和顺兴河社区等地,实践团深刻感受到宿迁将深厚的地方文化底蕴与现代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成效。顺河街道依托优美的田园风光和农耕文化,打造了特色乡村旅游品牌,大力发展土特产品,并通过“云端”手段进行广泛传播。他们利用短视频平台、VR全景导览、公众号平台等数字化工具,生动展示乡村风貌、民俗活动和特色农产品,吸引线上流量转化为线下客流。在顺兴河社区,建设以葡萄小镇为中心的葡萄产业带,打造了以“果蔬产业”为特色的招牌产业,带动百余人家门口就业,为村民增收提供平台。打造“椿树七组民宿”农旅项目,积极实施“强村富民”工程,形成宿迁最具特色农旅项目。实践团认为,陕北老区拥有独特的红色文化、黄土风情和民间艺术(如安塞腰鼓、剪纸、民歌),完全可以借鉴宿迁“人文+云端”模式。利用数字平台讲好延安故事、乡村故事,开发线上红色研学、非遗体验、民俗展示项目,吸引游客“云游”并激发实地探访兴趣。同时,建设数字化的陕北乡村文化资源平台,既有利于保护传承,又能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和吸引力,为发展文旅融合产业奠定坚实基础。
(实践团参观乡村葡萄园基地)
(观看当地乡村文旅宣传片)
“支部+电商”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顺河街道的“支部领办电商”模式给实践团留下深刻印象,由党支部牵头成立或扶持电商合作社、直播基地,组织党员骨干带头学习电商技能、开办网店、进行直播带货。基层党组织积极整合资源,创新实施“云上经济”赋能工程,邀请区供销总社、宿迁技师学院作为共建单位,成立顺河街道“支部+电商”产业党建联盟。顺河街道电商直播基地集聚强化的“云上经济”全链条发展体系,通过职业教育、党委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参与,形成多方共建、共构、共享的良好发展模式。这一模式对陕北极具借鉴价值,陕北地区特色农产品丰富(如苹果、红枣、小米、杂粮),但电商发展相对滞后,品牌化和组织化程度不高。学习宿迁“支部+电商”经验,可以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由党支部牵头整合分散的农户和产品资源,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如“延安苹果”),建立统一的品控、包装、物流和销售平台。
(实践团了解当地特色农产品)
“人才+技术”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实践团参观调研了陈集镇的现代农业科技园、粮食储备有限公司以及一些当地企业的生产车间和产业基地,看到了“人才”与“技术”双轮驱动的强大力量。在实地考察中了解到宿迁当地积极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吸引大学生、返乡青年投身农业,并为他们提供创业孵化、技能培训和政策支持。同时,大力引进农业科技专家团队,推广农业物联网、智能温室、水肥一体化、无人机植保等现代农业技术。在陈集镇农业基地内有高科技农业设备实时监测农作物生长环境、土壤肥力,提示传感器预警信息,有效提升了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品质,利用大数据平台进行农产品市场分析、生产管理和溯源,提升产业智慧化水平。于此实践团深刻认识到,科技赋能和人才支撑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对于陕北乡村建设可借鉴宿迁经验,一方面,要大力实施本土人才培养和外部人才引进计划,特别是吸引延安本地高校的涉农专业毕业生、有经验的“土专家”投身乡村,并为其搭建干事创业平台。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入和推广适合陕北气候和产业特点的现代农业技术,如节水灌溉、山地小型农机、智慧果园管理、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电商运营技术等。(通讯员:徐佳宇、朱静瑶)
(参观当地企业工厂)
(实践团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