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运河,碧波荡漾,承载着中华民族交流融汇的厚重历史;似火石榴,籽籽同心,象征着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为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的“大思政课”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江苏旅游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经”石榴民族团结实践团开展“运河石榴红 青春筑梦行”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本次实践以大运河文化为脉络,以民族团结为内核,通过“历史寻根、基层解码、青春践行”三部曲,探寻“运河长子”扬州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的生动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
溯源历史长河:于文化根脉中感悟“多元一体”的宏大格局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里,一幅波澜壮阔的民族交融画卷徐徐展开。从维系国家统一的漕运体系,到促进商贸往来的沿线市镇,大运河如同一条强劲的文化动脉,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智慧与情感紧密相连。在马可波罗纪念馆与盂城驿,队员们透过一位西方旅行家的赞叹和一座古代驿站的繁盛,看到了一个开放包容、各族和谐共处的古代中国,深刻理解了大运河作为“民族融合走廊”的历史价值。而静立于运河畔的普哈丁园,则以其独特的建筑语言,无声诉说着中阿文明跨越千年的友好对话,彰显了中华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襟。
从宏大的历史叙事到微观的文化遗存,团队成员们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根植于数千年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厚历史土壤之中,大运河便是这一伟大进程最忠实的见证者。
扎根乡土基层:于时代新篇中见证“共建共享”的生动实践
如果说历史给予我们自信的底气,那么现实则赋予我们前行的力量。实践团队北上高邮,走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菱塘回族自治乡,在这里,队员们看到了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菱塘样板”。
在清真村,一个“小圆桌”议事机制,撬动了“回汉一家亲”的基层“大治理”;在环湖大堤,一个“共护一湖水”的生态故事,诠释了各族群众守望相助的朴素情感。从网红露营地的蓬勃朝气,到慢时光民宿的温馨和谐,团队成员深切感受到,党的民族政策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转化为村民脸上实实在在的幸福笑容。
为了探寻更深层次的“扬州密码”,团队专访了扬州市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副会长薛元金。他以三十余年的亲身经历告诉同学们:“民族团结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共修一条路、同饮一井水、共建一个家的具体行动。”这堂深入基层的“田野思政课”,让同学们对“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内涵有了更加具体、深刻和温暖的理解。
践行青春使命:于知行合一中贡献“强国有我”的青年力量
本次实践不仅是一次观察与学习,更是一次体验与奉献。实践团队将所学所感迅速转化为实际行动,主动成为民族团结的“传播者”“互动者”与“践行者”。
在菱塘乡,队员们面向当地党员干部和村民,开展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学习体会》主题宣讲,用青年的视角、昂扬的声音传递党的声音,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的理论自觉与政治担当。在随后的文艺互动中,一曲嘹亮的《团结就是力量》唱出了爱国心声;“同心同结”的中国结编织、饱含文化认同的“民族团结”书法共创、寓意深远的“石榴红船”剪纸教学……这些充满温度的互动,打破了年龄与民族的界限,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情感在欢声笑语中流淌。正如村民阿姨拉着队员的手所说:“你们这些娃娃来了,我们这里更热闹了,感觉跟一家人一样!”
此次“经”石榴民族团结实践活动,是一次深刻的国情教育、生动的民族团结教育和成功的专业实践探索。团队师生将系统梳理调研成果,深化理论研究,力争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和特色研学路线,将实践成果转化为育人实效。未来,经济管理学院团总支将继续引导广大学子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火热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让象征民族团结的“石榴花”在更多青年心中绚丽绽放,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屈静晨 秦雪梅 徐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