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的进程中,针对校园场景的精准普法,是提升学生法律意识与规则素养的关键。近日,南京师范大学“我应宁需——青少年普法形式调研”项目成员乔奕菲对南京某学校中学部教师刘海实进行了深入访谈。本次访谈旨在深入了解中学校园普法工作的基本现状、核心挑战及创新方向,从一线教育者视角为该项目提供校园场景下的实践洞察与适配策略,助力探索更有效、更贴近学生需求的普法路径。
宣讲讲座为主,短视频普法流行
在普法形式上,据刘海实老师介绍,该校的普法工作以传统普法形式为主,普法活动主要包括每学期邀请派出所民警进行1-2次宣讲,以及在班会课中穿插普法讲座,而沉浸式实践普法与传统纸质媒介普法开展次数较少。此外,学生日常接触法律知识的渠道以数字媒介为主,特别是短视频平台,对如罗翔等普法UP主的视频较为感兴趣。
兴趣驱动主导,线上学法盛行
在学法动机方面,刘海实老师从实践中观察到学生参与普法活动的动机依赖兴趣驱动。学生对短视频形式的案例解读表现出较强兴趣,原因在于其碎片化、高完成度的特性,内容快速可刷完,易于在课余时间接触。然而,主动寻求特定法律知识的学生较少,大多数仅出于娱乐目的观看普法视频。刘老师指出,这源于校园环境特殊性,学校作为国际高中,未开设政治课,普法与日常教学难以衔接。其次,学生之间日常纠纷的解决以心理疏导为主,法律知识应用场景匮乏。因此,学生更关注趣味性内容,对法条解读等传统普法方式感到乏味,普法活动还需进一步生活化、年轻化以提升吸引力。
画笔绘法意,课堂融律声
谈及未来发展,刘海实老师认为校园普法创新应聚焦“趣味化与跨学科融合”。一方面,优化现有形式,如在公安宣讲这类普法活动中增加案例讨论和角色扮演的互动方式,以更年轻化的语言贴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探索学科深度结合,如在美术课程中融入普法主题——指导学生创作法治宣传画或艺术装置,将法律知识转化为视觉表达,实现艺术与法治教育的互促。刘老师强调,这需要加强教师法律培训,将普法融入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同时他也建议“走出去”模式,联动社区资源组织例如参观法治基地的实践性活动,构建更贴合认知特点的普法体系。
本次访谈为深入理解国际学校普法场景的差异化需求与适配策略提供了宝贵窗口。刘海实老师的经验让项目成员愈发清晰地认识到,当前普法教育需要重视数字媒介的趣味性优势、弥补传统实践缺失,并通过学科融合创新法治教育形式,这些是提升普法精准度与实效性的核心方式。未来普法工作需更注重学生兴趣引导与实际生活结合,才能真正实现法治教育的浸润式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