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7 月,无锡学院物联网工程学院“绣刻泥香”实践团队踏上了探寻无锡非遗文化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亲身见证惠山泥人、留青竹刻、无锡刺绣这三大无锡非遗文化是如何一步步扎根,一步步发展,一步步传承再到一步步创新的历程。
匠心三绝:共铸无锡非遗的匠心典范
无锡,这座浸润在江南烟雨中的城市,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惠山泥人、留青竹刻、无锡刺绣恰似镶嵌在江南文化长卷上的璀璨明珠,承载着无锡数百年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精髓。
惠山泥人,以憨态可掬的 “阿福阿喜” 形象闻名遐迩,是无锡民俗文化的生动写照。那圆润可爱的造型、鲜艳明快的色彩,融合了江南水乡独特的审美情趣。而 “捏、搓、揉、掀” 的塑形技法,看似简单,实则需要数十年的潜心钻研与反复练习。从明代起源时的粗犷质朴,到清代逐渐成熟的工艺风格,再到现代融合多元艺术元素的创新作品,每一次风格演变都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动手体验制作泥人。张祥 供图
无锡刺绣,一针一线绣尽江南风雅。这项传承千年的指尖艺术,以"精、细、雅、洁"著称--构图讲究书画意境,针法融合苏绣精髓,尤以"锡绣三绝",分别是精微绣、双面绣、乱针绣而闻名。绣娘们以丝线代笔墨,在方寸之间勾勒出亭台楼阁的灵秀、太湖烟波的朦胧,甚至能将宋元书画绣得纤毫毕现。从闺阁雅趣到非遗瑰宝,无锡刺绣始终保持着"以针为笔,以线为墨"的文人气质,让江南的诗意永远定格在丝绢之上。
图为无锡刺绣艺术品。张祥 供图
留青竹刻,“以刀代笔”,在仅 0.1 毫米的竹青层上雕琢,稍有偏差,便会前功尽弃。“皮雕法”“翻簧法” 等核心技艺,每一种都蕴含着匠人的智慧与巧思。从毛竹选材的严格标准,到蒸煮防霉的复杂工艺,再到雕刻创作的精细雕琢,每一道工序都凝结着匠人们的心血与汗水。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竹刻艺术品。张祥 供图
指尖风华:共谱无锡非遗的锦绣华章
怀揣着对文化传承的热忱,无锡学院“绣刻泥香”实践团队走进中国名人博物馆,留青竹刻工作室和刺绣工作室,开启了一场与非遗技艺的深度对话。
在中国名人博物馆的惠山泥人专题展区,团队成员们在展柜前流连忘返。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与珍贵的实物展品,大家系统了解了泥人艺术自明代起源以来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粗犷质朴的造型,到清代逐渐成熟的工艺风格,再到现代融合多元艺术元素的创新作品,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
在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大师的访谈中,大师满怀深情地讲述着惠山泥人的故事。他强调,传统泥人制作从选泥开始就极为讲究,必须选用惠山特有的黑泥,这种泥土细腻柔软,可塑性强,经过捶打、塑形、彩绘等多道工序,才能最终呈现出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大师还现场展示了泥人制作的关键步骤,让团队成员们近距离感受到了传统工艺的魅力。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惠山泥人非遗传承人了解无锡非遗文化。张祥 供图
在探寻无锡刺绣非遗文化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通过沉浸式参观刺绣展览馆,近距离欣赏了精微绣、双面绣等代表作品,感受丝线勾勒出的江南风韵;聆听非遗传承人讲解刺绣的历史渊源与工艺精髓,了解从闺阁雅艺到非遗瑰宝的演变历程,体会传统技艺"易学难精"的独特魅力;最后围绕非遗课程化展开研讨,探索将刺绣纹样融入美术教学、运用数字技术辅助传承等创新路径,让千年刺绣技艺在当代教育中焕发新生。整个实践过程以"观、听、做、思"为主线,既加深了对非遗文化价值的理解,也为传统手工艺的活态传承提供了教育新思路。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锡绣大师了解无锡刺绣文化。张祥 供图
来到留青竹刻非遗文化工作室,工作室负责人李老师带领团队成员对竹刻艺术进行了参观,墙上悬挂着多幅留青竹刻作品,竹片上的图案细腻精妙,或为山水景致,或为花鸟虫鱼,在光影下呈现出独特的层次感。李老师先是详细介绍了留青竹刻的历史渊源,从明代起源至今,这项技艺历经数百年传承,凝聚着历代艺人的智慧。接着,李老师简要讲解了竹刻的制作过程。大家一边观察,一边向李老师请教创作技巧、竹材选择等问题,李老师都耐心一一解答。整个观摩过程,团队成员不仅领略了无锡留青竹刻的艺术魅力,更对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执着有了深刻认识,也让大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了更强烈的责任感。
图为无锡非遗留青竹刻作品展示。张祥 供图
创新求变:共启无锡非遗的时代新篇
在亲身体验非遗技艺之余,团队成员们也了解到,在工业文明浪潮的冲击下,这些传统工艺正面临着诸多传承困境。“后继乏人” 问题尤为突出,年轻从业者不足 10%,使得技艺传承面临断代风险;产品创新不足,市场上的泥人、竹刻作品同质化严重,难以满足当代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宣传推广薄弱,新媒体利用率低,导致传统工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限。
面对这些挑战,无锡的非遗传承人们积极探索创新之路。以王兴记小笼包为例,在快餐文化冲击下,王兴记联合多方积极破局:一方面通过小笼包制作体验、非遗培训吸引年轻群体,筑牢传承根基;另一方面结合现代需求推出低脂、素食及樱花味等创新品类,兼顾传统风味与健康潮流。
团队成员们也纷纷表示,可以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帮助传统工艺实现从 “技艺” 到 “文化” 的活态传承。例如,运用 VR 技术、3D 建模等现代科技手段,还原传统工艺的制作流程,开发非遗主题线上体验课程,让更多人能够跨越时空,沉浸式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深入挖掘泥人、竹刻的文化内涵,设计开发具有创意的文创产品,对接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的有机结合,以产业发展推动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青春践行:共护无锡非遗的文化根脉
此次实践活动,无锡学院“绣刻泥香”实践团队的成员们深刻领略到无锡传统工艺的深厚文化底蕴与独特魅力,深入了解了其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在探寻过程中,队员们不仅提升了实践能力,更坚定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通讯员 张智泉 沙奕伶 陈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