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某大学"江豚护卫队"研发的"江豚AI识别追踪系统"在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正式投入使用。该系统通过水下声呐与无人机协同作业,实现江豚种群实时监测,识别准确率达96.7%,为长江大保护注入青春智慧。
在镇江长江豚类自然保护区,一群大学生正在用科技改写生态保护的故事。"以前靠肉眼观测,现在AI能自动识别每头江豚的背鳍特征。"保护区巡护员王师傅指着监控屏幕说。这套由高校大学生研发的智能系统,正在成为长江江豚保护的"数字哨兵"。
技术突破源于现实需求。高校学生团队在参与江苏省生态环境厅组织的"长江生态科考"时发现,传统人工观测方式存在效率低、数据零散等问题。"江豚出水呼吸仅2-3秒,人工记录容易遗漏。"项目负责人、人工智能专业大三学生林嘉伟介绍。团队联合中科院水生所,历时8个月开发出多模态监测系统:水面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头识别个体,水下声呐阵列追踪活动轨迹,AI算法通过背鳍纹路建立"江豚身份证"数据库。
系统的实战表现令人惊喜。2024年汛期,系统成功预警3次江豚误入航运密集区的情况,协助保护区及时采取疏导措施。更可贵的是,AI分析发现江豚种群出现新的栖息地偏好。"数据显示它们开始适应某些支流环境,这为保护区划设提供了科学依据。"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工程师评价道。
项目的社会效益持续放大。团队开发的"全民护豚"微信小程序,已吸引2.3万市民上传观测数据。镇江市中山路小学将系统监测画面接入自然课堂,孩子们通过直播观察江豚哺育幼崽的场景。"科技让保护不再遥远"的教学案例,入选教育部2025年生态文明教育精品课程。
目前,团队正将技术拓展至长江刀鱼等珍稀物种保护。江苏省农业农村厅计划投入专项资金,在南京、南通等地推广该监测系统。正如参与项目的学生李雯所说:"我们用代码守护的不只是江豚,更是人与自然的未来。"(罗浩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