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展览现场,一款由南京大学生团队研发的“智能苏绣设计系统”引发关注。该系统通过AI算法生成传统纹样创新方案,并实现刺绣针法智能匹配,目前已协助苏州镇湖绣娘完成30余件创新作品,推动非遗技艺年轻化传播。这一案例展现了青年科技力量与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
AI赋能传统工艺,破解传承难题苏州镇湖被誉为“中国刺绣之乡”,但绣娘老龄化、设计同质化等问题日益凸显。南京高校团队在调研中发现,传统纹样创新设计耗时占绣娘总工作量的60%以上,而年轻消费者对个性化定制需求旺盛。团队依托AI图像生成技术,构建包含2000余种明清经典纹样的数据库,开发出“纹样智能生成—针法自动推荐—市场偏好预测”全链条系统。系统可根据用户输入的关键词(如“牡丹”“吉祥”)生成数十种设计草案,并标注每种图案的最佳绣线和针法组合,效率提升近5倍。
技术落地:从实验室到绣坊2024年9月,大学生团队与苏州高新区非遗保护中心合作,在镇湖街道设立首个试点工作站。绣娘周丽华使用该系统后感叹:“以前设计新花样要翻半个月古籍,现在AI能立刻提供灵感,还能预测哪些款式卖得好。”其创作的AI辅助作品《锦鲤戏荷》在2025年“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获创新设计奖,线上预售量突破200件。团队还开发了“苏绣AR体验”小程序,用户扫描绣品即可观看制作过程三维动画,累计访问量达120万次。
青年视角下的文化科技融合“我们不是要取代手工,而是用技术降低创新门槛。”团队负责人、计算机专业大三学生张悦表示。项目采用“双导师制”,由艺术学院教授指导文化内涵挖掘,企业工程师优化算法落地。这种跨学科模式已孵化出3项国家发明专利,相关论文被EI会议收录。江苏省文旅厅非遗处负责人评价:“高校团队用技术解决了非遗活态传承的核心痛点,为‘新质生产力+文化产业’提供了样板。”
未来规划:构建非遗生态圈目前,团队正与常州梳篦、宜兴紫砂等非遗项目接洽,计划年内推出通用型传统工艺设计平台。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已将其纳入“AI+文旅”重点案例,拟给予技术孵化支持。正如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提出的“智能时代 同球共济”主题,这群年轻人正用代码书写文化传承的新篇章。(中央民族大学理学院应用统计学:罗浩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