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盐城师范学院历史与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团积极响应社会需求,走进亭湖区东亭湖街道北林社区公益爱心暑托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团队围绕未成年人法律知识、知识产权保护、急救技能培训等多元课程,让孩子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收获知识,乐享成长,为孩子们带来专“暑”守护。
在“创想工坊”里,志愿服务实践团化身为创意导师,以“脱帽提醒装置”“鸡用护眼器”等新奇专利案例为引子,结合“从徒手劈核桃到发明锤子”的生活化故事,他们不仅通俗地解读专利的产生逻辑、类型划分及实际作用,更在“设计专属专利”的互动环节中,点燃了孩子们的创意火花。有人画出能自动整理书本的“智能书包”,有人构思集书写、削笔、储墨于一体的“多功能笔筒”,分享时还能清晰阐述设计亮点与创新价值。实践团成员还通过知识产权保护科普宣讲让孩子们既明白了保护原创的重要性,更在心中种下了勇于探索、尊重创新的种子。
在法律小课堂上,实践团成员结合校园欺凌、网络诈骗等真实案例,向孩子们详细解读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中与他们息息相关的内容,并鼓励孩子们遇到困难时要勇敢说出来,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实践团成员讲解了《爱国主义教育法》《国旗法》和《英雄烈士保护法》,让孩子们懂得爱国不仅是情感,更是受法律守护的责任。课堂上,法治的严谨与爱国的热忱相互交织,引导孩子们既树立规则意识,又厚植家国情怀,实现法治精神与爱国情怀的同频共振。
在“应急训练营”中,实践团成员围绕火灾、地震、溺水等常见危险场景展开安全教育,他们通过沉浸式模拟,让安全知识具象化。讲解火灾逃生时,实践团成员示范湿毛巾捂口鼻、弯腰低姿的标准动作,搭建烟雾模拟场景供孩子们实操演练;解析地震避险时,用“伏地、遮挡、手抓牢”口诀强化记忆,搭配震动道具让孩子亲身体验躲在坚固家具旁的技巧;针对溺水救援,借助动画还原危险过程,手把手教学心肺复苏和创伤处理等急救技能。孩子们在互动中主动模仿、积极提问,将抽象的安全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自救技能,树立了“生命至上”的安全意识,为暑期安全增添了保障。
此次系列活动,不仅为孩子们带来了知识与欢乐,更为大学生搭建服务社会、锻炼自我的实践平台。实践团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持续优化课程,开展更多有益活动,为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郭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