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佳节将至,粽香四溢间,传统节日正与现代科技热烈相拥。如今,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地方文化、非遗传承发展以及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力量,为我们守护历史根脉、培育时代新人带来了无限可能。
在文化与非遗领域,各地积极探索,借助科技之力打造了诸多令人瞩目的案例。就如陕西西安,这座十三朝古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当地利用全息投影技术,在大雁塔北广场上演了一场美轮美奂的《再回长安》实景演出。通过全息投影,历史人物仿佛穿越时空来到眼前,与真实的场景、演员相互交融,生动再现了大唐盛世的繁华景象。游客们置身其中,如同亲身经历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历史之旅。这一创新举措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更让人们对西安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刻、更直观的认识,使古老的文化在现代科技的助力下焕发出新的魅力。
而在贵州丹寨,这个以苗族非遗文化闻名的地方,利用大数据和电商平台开启了非遗传承与发展的新篇章。当地政府搭建了非遗大数据平台,对苗族蜡染、刺绣等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传承人信息等进行全面数字化记录。同时,借助电商平台,丹寨的非遗产品得以走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通过线上直播、短视频等形式,非遗传承人向网友们展示制作过程,讲解文化内涵,产品销量大幅增长。这既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又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上苗族非遗文化,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科技在助力文化、非遗“扬帆出海”方面也成果丰硕。以故宫博物院为例,故宫积极与国际科技企业合作,运用数字化技术打造了一系列线上文化产品。其中,“数字故宫”APP 上线后,受到全球用户的广泛关注。通过 3D 建模、高清图像采集等技术,将故宫的建筑、文物等以虚拟的形式呈现给全球用户。用户不仅可以在手机上“游览”故宫的各个角落,还能详细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这一项目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政策支持是科技与文化、非遗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家出台了《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各地利用科技创新手段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不仅在资金上给予支持,还在税收、土地等方面提供优惠,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文化科技创新领域。各地政府也纷纷响应,设立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对文化科技融合项目进行扶持,为文化和非遗的数字化转型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科技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深圳一些中小学为例,学校引入了人工智能教育平台。在课堂上,智能教学设备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情况,为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比如在语文学习中,智能系统可以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行专项训练,提供有针对性的阅读材料和题目,并实时反馈学习效果。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借助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诗词中的场景,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丽风光,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和理解深度。
此外,“双师课堂”模式也是科技助力教育的成功范例。一些偏远地区的学校通过网络直播技术,与城市优质学校共享师资。城市的优秀教师在直播间授课,偏远地区的学生在本地教室实时听讲,双方还能进行互动交流。在传统文化课程中,这一模式让偏远地区的学生也能接受到专业教师的指导,了解到丰富的非遗知识和传统艺术,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促进了教育公平。
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出台了《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等政策,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政策强调要利用现代技术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政策引导下,各地学校积极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多元的教育资源。
科技创新为文化传承和教育现代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我们看到,科技与文化、教育的深度融合,不仅让古老的文化遗产重焕生机,走向世界,也让教育更加公平、高效、富有活力。在政策的有力支持下,我们应继续推动科技创新,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于文化传承和教育发展,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 (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 梅亚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