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城市化进入了存量房地产时代,从摊大饼的外延式城市化转向内涵式高质量的城市建设。其中,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必然会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一方面,城市内涵的挖掘和激活有助于增进居民的城市认同感归属感,提升城市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另一方面,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也有利于培育提升市民思想文化素质,降低社会噪声,减少治理的成本,塑造城市新风尚,提升城市软实力。具体来说,需要依托城市社区,打造文明记忆馆,促进社区文化认同;用活节日庆典,塑造社区文明风尚;开展美丽社区行动,拓展文明治理场域。
——打造文明记忆馆,促进社区文化认同
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纵深发展,亟须构建基于社区本位的文化自觉机制。社区文明记忆馆作为城市记忆工程的微观实践载体,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空间生产策略实现历史连续性与文化主体性的辩证统一,这需要从以下维度进行系统性建构:首先,打造城市社区居民的记忆场景,夯实社区文化传承的社会基础。当前,大都市的城市更新,中小城市的棚户区改造,大大小小的城市微更新微美化,城市发展变化快,生活场景日新月异,一种对抗快速社会变迁的怀旧情愫成为不少居民的朴素情感。社区作为市民的栖身之所,需要满足居民的情感归宿和心灵慰藉,打造社区文明记忆的场景,利用闲置场馆,或者就回廊、宣传栏等现有文化设施,甚至通过点缀街景,触发历史生活记忆再现,引发培育居民的社区认同和社区归属感。其次,激活社区记忆,讲述社区故事,开展居民历史对话。通过“记忆传承人计划”“社区故事讲述人”等制度化设计,遴选具有口述资源与文化记忆的社区长者,建立文化传习导师机制,并结合“老青协同工作坊”等代际互动平台,实现文化资本的双向流动与共创实践。在此过程中,社区年鉴编撰、口述史采集等活动转化为承载代际情感与历史共识的实践形式,从而构筑共享的文化认同空间。
——用活节日庆典,塑造社区文明风尚
公共节日作为社会时间制度的重要节点,本质上是开展文化治理实践的关键行动情境。个体在节庆集体行动中通过仪式化参与完成价值与情感生成为城市移风易俗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径。首先,创造性转化传统节日仪式,深化城市移风易俗。尤其是春节等传统节日场域,可以利用社区的劝导机制和“仪式替代”方式推进习俗革新。例如在推进“文明燃放”专项行动过程中,进行文明倡导的同时,给予市民电子鞭炮、光影秀等替代性仪式供给,既通过延续节庆的时间结构来满足市民的情感需要,又完成了环境风险治理目标。这种“创造性转化”的策略,有利于市民文明新习惯的培育,在维系传统节庆深层意义的同时重构社会文明形态。其次,利用政治节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七一、国庆等重要政治节庆需通过具体化的实践来强化集体记忆,例如组织“城市记忆行走”等空间叙事的活动,将革命遗址、建设成就等地标转化为可感知的爱国主义教育载体,通过身体经验与物质空间的交互作用,实现对国家认同从抽象符号到具体认知的转化。最后,结合各类纪念日等时间节点,推进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转变。特别在植树节、世界地球日、全国消防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依托社交媒体构建文化传播的网络公共领域发起话题讨论和活动参与,将科普宣传和行为引导嵌入市民网络休闲的碎片化时间,使文化治理通过分布式认知网络渗透至市民日常生活实践,最终实现知识传播与行为规训的有机统一,达到树立健康、环保的生活理念,引导良好生活方式。
——开展美丽社区行动,拓展文明治理场域
美丽社区建设是城市治理现代化和居民生活品质提升的重要抓手。在这一构想中,美丽楼道的打造、公共空间安全卫生文明以及垃圾分类与便民措施的落实,构成了推动社区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核心环节。首先,美丽楼道的打造在社区美化中具有示范作用。楼道作为社区治理的毛细血管网络,其环境品质构成居民日常生活实践的基础界面,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心理感受和行为模式。规范楼道管理是基础工作,解决的是环境卫生死角和安全隐患等问题。然而,浙江宁波部分社区的美丽楼道建设突破“涂脂抹粉”式美化逻辑,利用物业与业主等主体的协商机制,让设施智能化改造与邻里故事等文化记忆嵌入相结合,实现安全能级提升与社区认同强化的双重效应。其次,垃圾分类制度在美丽社区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城市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垃圾分类已成为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环境保护水平的必然要求。在社区这一微观单元内,推广垃圾分类不仅能够有效减轻环境污染负担,还能够提升居民环保意识,促使每个家庭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践行低碳和可持续理念,为构建绿色生态社区打下坚实基础。最后,便民服务网络的建构是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具象实践。便民服务的落地能够直接解决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其措施的有效实施能够强化居民间的互动网络,将原子化的个体需求转化为集体行动的社会资源。一方面,在15分钟生活圈建设中,既要通过实体空间改造整合服务资源如将社区闲置房屋转化为多功能驿站,集成政务办理、便民维修等基础功能。另一方面,涵盖便捷的交通、便民的业主服务、及时的社区医疗和弱势群体帮扶等多方面内容,再配合有效的沟通机制和高效的数字技术,达到物理空间的功能复合与数字服务的精准适配,社区管理者和服务者能够更精准对接居民需求,既提升整体治理效率,又兼顾弱势群体权益,在技术革新中守住社会包容的底线。
以城市文明新风建设为抓手,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改进与创新,是顺应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促进社会整体文明水平提升的关键路径。在城市层面,可依托社区文明记忆馆、公共节日活动、美丽社区建设等载体,培育公共精神与文化认同,营造文明、和谐、有序的城市生活环境。以文明新风激活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正是打开现代城市社区文明治理的“金钥匙”。当社区记忆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必将铸就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文明新高度,为千万市民打造更有温度、更具质感的精神栖居地与幸福家园。
(汪斌锋 上海海洋大学教授 文明与现代化研究所 所长;余雪梅 上海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改进创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机制的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