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面,文脉绵长。江苏省阜宁县民政局以传统节日为媒,在各“堂站共建”示范点陆续推出“清明文化季”关爱长者系列活动,为“银发一族”量身定制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老人们以“参与者”的身份,在清明习俗的活态传承中重拾记忆、对话新生。这场青团香与故园情交织的服务实践活动,不仅让“文化养老”从理念化作触手可及的温暖日常,更以一场银发与春光的双向奔赴,诠释了“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时代深意。
清明忆往昔,银发溯流光
4月1日,城市广场智慧养老服务中心内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氛围。多功能厅里正播放着关于清明节由来的视频,生动的画面伴随着悠扬的古筝音乐,展示着清明节的起源、习俗和文化内涵。老人们围坐在屏幕前,有的戴着老花镜,认真观看;有的则轻声交流,分享自己对清明节的记忆与感受。当视频介绍到清明时节人们扫墓祭祖、踏青赏花的习俗时,不少老人纷纷点头,仿佛回到了小时候。李爷爷感慨地说:“看到这些画面,让我想起了小学时跟着父母去扫墓的情景。那时候虽然家里生活条件艰苦,但那份对先人的怀念和敬仰却深深烙印在我心里。”张奶奶激动地说:“现在科技真是发达,我们老年人也能通过这种方式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活动,让我们这些老年人也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艾香绕指暖,青团寄情长
“这艾草汁可真香啊,以前在家里每年清明都会做青团,现在老了,手艺都快生疏了。”王奶奶一边搅拌着糯米粉和艾草汁,一边笑着对旁边的李爷爷说。李爷爷则幽默地回应:“今天咱们就来个‘老有所学’,重新找回年轻时的手艺!”在制作青团的过程中,老人们相互帮助,有人捏皮有人包馅,有的老人还根据自己的喜好,创新了青团的形状和馅料,让这场活动充满了趣味性和创意性。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努力,一盘盘热气腾腾的青团终于出炉了。老人们围坐在一起,品尝着自己亲手制作的青团,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这青团软糯香甜,比外面卖得还好吃!”王爷爷边吃边称赞。城市广场智慧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青团虽小,却承载着文化记忆。以食俗为纽带,既唤醒了老人对传统的认同感,也让他们在动手协作中重拾了自我价值。
彩笔绘春色,银龄绽芳华
在“彩笔绘春”环节,现场的长者们纷纷拿起手中的彩笔,用一幅幅生动的画作描绘着自己心目中的春天。“我喜欢柳树,它枝条柔软,就像少女的长发一样,随风摇曳,特别迷人。”张奶奶一边说着,一边拿起绿色的彩笔,在画纸上轻盈地勾勒出一棵棵婀娜多姿的柳树。她的笔触细腻而富有韵律,一笔一画中,生机勃勃的春日画卷便跃然纸上。此次手绘活动不仅让老人们度过了一个充实而愉快的时光,更让他们感受到了艺术带来的快乐和满足。在绘画的世界里,老人们仿佛回到了年轻时代,用一颗年轻的心去感知和创造美好。
当暮色为城市广场披上柔和的金辉,活动在温馨的氛围中圆满落幕。老人们捧着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带着盈盈笑意陆续离场。智慧养老服务中心的灯光依然明亮温暖,如同新时代养老事业的一盏指路明灯,照亮了“银发浪潮”下的文化传承之路。下一步,阜宁县民政局将继续创新构建“智慧养老”服务新格局,依托传统节日文化资源,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手段,构建多层次、高品质的养老服务体系,让每一位长者都能在文化滋养中乐享幸福晚年,为新时代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阜宁经验”。(通讯员:胡玥 刘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