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的武汉“倾尽一城花,只为奠一人”,人们不远千里从五湖四海赶来只为送别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其中还有不少90后、00后、10后。在这个“流量为王”“颜值至上”的“追星”时代,看到如此真诚质朴的一幕,感动之余不禁感慨,当代“追星”青年就应如追光一样,秉持“慎、行、恒”的态度,以“星光”点亮“心光”,做更好的自己。
慎:慎思慎选,选择值得寄托崇拜与热爱的偶像。
能成为偶像的人,必有过人之处,或是功勋斐然,或是天赋异禀,或是才能卓著,或是魅力非凡。但“星光”闪耀,不一定“心光”明亮。也许所谓的光鲜亮丽可能只是精致的外包装,有才有貌可能只是精心打造的人设。在这个追星成风的年代,很多年轻人执迷于外貌皮囊,对其内在美不美的要求不高,甚至视而不见。诚然,追什么星,是个人心之所向,但是若年轻人在人生最需要挥斥方遒、开疆扩土的年纪,只追求“颜色”的靓丽、“包装”的精美,需要面对的可能不仅仅是浅薄短暂的快乐之后的精神空虚,还有“人生归处何去”的迷茫无措。择“偶”犹如交友,良师益友才是正确抉择。浩瀚“星”海中,我们可以看见,邓稼先隐姓埋名28年于荒漠之中为国家民族铸就钢铁脊梁,张桂梅呕心沥血用一生托举起大山女孩走向更好的未来,黄文秀乌鸦反哺把青春热血撒在家乡脱贫攻坚第一线,黄大发风雨无阻36个春夏秋冬峭壁凿渠引水灌田……追星不应只停留在表面肤浅的喜好,而是应该回归人性本质,追寻至真至善的品格,这样的“星光”才能启迪思维、开悟思想,真正点亮我们的“心光”,人生底色才能更加丰富,人生道路才能行稳致远。
行:笃信笃行,把对偶像的崇敬与热爱转化为向上的力量。
追星的意义不仅在于情感寄托和心灵慰藉,更在于汲取偶像力量让自我成长。“追”最重要的是什么?是“行”,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是“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再至真至美的品格,也不会因口上多说几遍喜爱,心中辗转几番思索就变到自己身上。唯有知行合一,才能将偶像的力量变成催人奋进的号角,犹如杜甫敬李白,李世民崇王羲之,杜甫最终成为与偶像齐名的“诗圣”也是因为自己勤学苦读,李世民留下佳作《晋祠之铭并序》也得益于刻苦临摹。同时,不要单一地扁平化地看待偶像、神化偶像,要看到偶像中人性的一面,看到他们如何克服属于人的懒惰、消极、偏执,看到他们如何做到坚韧、拼搏、进取。让偶像从神坛走下来,走进真正的生活里,像良师像益友般鼓励自己、引导自己,在实际的学习和工作中去效仿、去攀登、去成就。例如,一个叫李静的女学生因崇拜航天员王亚平,立志投身航天事业,经过多年努力,最终考入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朝着自己的航天梦迈进。追星绝不是口中说说、纸上谈兵,躬身亲为才能让“星光”更亮,“心光”更明,才能脚踏实地走出美丽人生。
恒:持之以恒,用信念和毅力突破自我 、成就自我。
但凡能在某个领域做出一定成绩的人,都有一个特质——能够忍常人所不能忍,为常人所不能为,通俗而言,即能耐得住孤独、艰苦、挫折、失败、枯燥,能做到坚韧、专注、努力、谦逊、突破。追星,本质上追的还是这些难能可贵的品质,而其中最难的当是在凡尘俗世中仍然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一日日周而复始、一次次推倒重来、一遍遍打破重塑。正所谓“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青年人追星,就是要坚持用偶像的“坚忍不拔”来打碎懒骨头,敲掉贪念头,以事不避难的态度,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张富清60年深藏功名,扎根基层、服务人民;樊锦诗节衣缩食50余年扎根大漠,潜心石窟研究;王有德“治沙一辈子,苦了一辈子”;袁隆平为了十几亿人吃饱肚子,耄耋之年还守望在田间;《哪吒》电影团队画面一帧一帧精磨细画,细节一个一个反复推敲,才得以完成享誉全球的佳作。在追星的过程中,更重要的不是“星”而是“追”,是持之以恒地追,是“咬定青山不放松”地追,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地追,如此,才能“心光”明朗,才能突破自己、成就自己。(谭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