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南京市高淳区残联通过开展一系列丰富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培训,为残疾人朋友提供了接触和学习传统技艺的机会。这些培训不仅让残疾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在心灵上给予了他们鼓舞与支持,助力他们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共享文化之美。
锣鼓培训:激发艺术潜能,锻炼手脑协调
在漆桥街道残疾人之家,一场精心策划的锣鼓培训吸引了十余位残疾学员的积极参与。培训现场,老师耐心示范,学员们手持鼓槌、铜锣,紧跟节奏,反复练习。教室里,铿锵的鼓点与学员们的欢声笑语交织,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看好了,这样握槌,这样击锣。”老师边示范边说道。学员们认真聆听,积极实践。曹女士在练习中询问:“老师,我这样对吗?”老师鼓励道:“很好,力度再均匀些,你很有天赋嘛!”曹女士笑道:“真没想到,学习锣鼓不仅能让我找到艺术的乐趣,还能锻炼手脑协调,感觉自己也能为文化传承出一份力了!”
掐丝珐琅培训:挖掘潜力,开启人生新篇章
在高淳区固城街道的“青蓝美丽工坊”,一场别开生面的掐丝珐琅专题培训热闹开场。这次为期七期的培训,首期便吸引了十多位残疾妇女的热情参与。
“大家看好了,这样把金丝掐出图案轮廓……”老师边演示边讲解,学员们聚精会神,生怕错过一个细节。“这真是一门美丽的技艺!”一位学员感叹道。
工坊负责人杨巧云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精心设计的课程,帮助残疾女性挖掘潜力,在传承传统技艺的路上留下自己的足迹。”后续,“青蓝美丽工坊”将持续助力,确保每位学员都能圆满完成培训,提升技能,绽放独特光彩。
此次培训的开班,也引起了周边村(社区)和爱心人士的广泛关注,大家纷纷以实际行动给予支持,期待学员们结业时能创作出令人惊艳的作品。“我们都很期待她们的作品,相信她们一定能行!”一位爱心人士说道。
脸谱艺术:非遗的奇妙邂逅
在古柏街道永宋“残疾人之家”,一次别开生面的非遗活动让残疾人朋友与脸谱艺术有了一场奇妙的邂逅。活动现场,志愿者精心准备,缓缓展开一幅幅精美的脸谱,生动地讲述着它们背后的传奇故事。从红脸忠义的关羽到黑脸刚正的包拯,每一种色彩、每一道线条,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制作环节,残疾人朋友们围坐在一起,在志愿者的耐心指导下,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脸谱的创作中。面对肢体的不便,有的朋友虽偶有颜料滴落在桌上,却能迅速调整,继续挥洒创意。瞧,那位坐在轮椅上的朋友,他紧握画笔,一丝不苟地勾勒着脸谱的轮廓,只为将心中那完美的图案呈现于画布之上。
经过一番精心雕琢,一个个各具特色的脸谱在残疾人朋友手中诞生。虽然线条或许不够流畅,色彩未必均匀,但每一张脸谱都承载着大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一位残疾人朋友兴奋地说:“从前总觉得非遗离我们很远,但是今天的这场活动让我亲身体验到了脸谱制作的乐趣,也让我深刻感受到美和艺术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触手可及。”
这些脸谱,不仅是艺术的结晶,更是残疾人朋友们不屈不挠、勇于探索生活美好的见证。活动虽已落幕,但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追求,却如同脸谱上绚烂的色彩,永远镌刻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非遗培训活动是“文化助残”理念的生动诠释。通过挖掘非遗代表性项目,不仅为残疾人开辟了新的就业方向,更为非遗保护注入了新鲜活力。未来,高淳区将继续探索“非遗+助残”的模式,让残疾人在传承文化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共同推动残疾人事业与传统文化传承的和谐共生。(通讯员 孙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