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筑梦,绿色转型共建美丽中国
2025-02-10 10:12:00  来源:咸宁新闻网  
1
听新闻

在党和国家的宏伟蓝图下,新时代的青年正在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践行“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目标。近日,来自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外国语学院的“美丽中国实践队”于2025年1月12至14日在江苏省丹阳市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聚焦城乡协同发展、绿色经济与文化传承,通过实地调研、访谈交流和亲身体验,深刻感悟中国式现代化在县域层面的实践成果。

一、探索绿色转型,助力高质量发展

丹阳作为江苏省的经济重镇,凭借眼镜产业的集聚效应,已成为“中国眼镜之都”。眼镜产业作为丹阳经济的重要支柱,已经不仅仅是传统制造业的代表,更逐步向绿色生产和高科技智能化方向转型。在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中,队员们深入丹阳眼镜产业园区,通过参观生产车间和与企业负责人座谈,详细了解该产业如何在绿色转型中寻找到新的发展动力。

智能制造与绿色生产方式结合

在产业园区,实践队员们参观了眼镜生产线,目睹了智能化设备和自动化生产流程。生产线上的机器人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减少了人工操作对环境的污染。通过引入先进的环保技术,眼镜制造过程中减少了废水排放和废气排放,达到了绿色环保标准。

企业负责人介绍:“我们通过技术创新和设备升级,实现了生产过程中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并且大幅降低了能源消耗。这是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产业园的绿色政策支持

为支持绿色转型,丹阳市政府对绿色生产企业提供了税收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激励本地企业在环保和节能方面进行投资。通过与当地政府的座谈,实践队员们了解到,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环保意识和技术创新。

“绿色转型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对未来负责的决心。”实践队员们表示,丹阳在推动绿色生产的过程中,展现了城市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

二、推动乡村振兴,见证城乡协同发展

在丹阳导墅镇和延陵镇,实践队员们走进乡村,感受到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成效。丹阳在乡村振兴方面的实践,重点推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农业发展和文化传承。队员们与当地村民、镇村干部进行了访谈,了解了政府如何推动城乡协同发展、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在导墅镇,队员们参观了新建的乡村公路和污水处理系统。新的乡村道路改善了交通条件,缩短了农民的出行时间;而污水处理设施的投入使用,解决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一位导墅镇的居民表示:“以前我们村里下雨就积水,污水横流,现在有了新建设施,环境干净了,出行也方便了。”

生态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在延陵镇,队员们走访了当地的生态农业园,了解了生态农业合作社的运营情况。通过结合现代科技和传统农业经验,园区实现了有机农业的生产模式,减少了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不仅提高了作物的产量,也保护了周边的生态环境。

当地农业合作社负责人介绍:“我们通过采用新型的种植技术,不仅让农田更加健康,也带动了周边农民增加了收入。”

乡村文化振兴,非遗保护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丹阳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实践队员们参观了丹阳市非遗展示馆,观看了丹阳皮影戏和剪纸等地方传统艺术的表演,了解了这些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活力。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表示,丹阳通过举办文化节和艺术展览,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年轻人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增强了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非遗保护,彰显乡村文化魅力

除了经济发展,丹阳还注重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实践队员们参观了丹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深入了解丹阳皮影戏、剪纸等传统艺术形式的保护与传承情况。通过与当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访谈,队员们了解到了文化保护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特别是在年轻一代的参与和兴趣培养方面仍有较大空间。

“文化保护不仅是为了传承,更是为了让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一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表示,现代文创产品的开发和国际化的传播渠道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活化提供了新机遇。

四、实践成果,推动思考与行动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实践队员们不仅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式现代化在丹阳市的生动实践,还从中汲取了推动社会发展的智慧和力量。队员们结合调研成果,撰写了《丹阳市城乡协同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成效与优化建议》报告,提出了推动县域绿色转型、加强文化保护与创新的政策建议。

青春是最好的实践力量,青年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在丹阳的这次社会实践中,实践队员们不仅见证了绿色经济与城乡协同的实践成效,还深刻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通过这次实践活动,队员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将继续在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中,积极贡献青春力量,推动实现美丽中国的伟大梦想。(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外国语学院美丽中国实践队)

标签:
责编:宁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