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契合乡村盐碱地改造现状与实际需求,见证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2025年1月22日,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寒假社会实践调研团在张存钊书记、张陈杰教授和辅导员鹿璐老师的带领下,踏上了前往盐城市巴斗村的旅程。他们怀揣着对乡村发展的关切与探索精神,实地探访巴斗村,深入了解其生态治理历史与发展现状,试图探究新时代下,以新四军精神赋能盐碱地治理的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盐城市东台市弶港镇巴斗村,地处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地核心区,犹如一颗镶嵌在黄海之滨的璀璨明珠。全村总面积3706亩,其中耕地面积1648亩,这里生活着总户数200户、676人。村“两委”的7位成员与28名党员,犹如坚强战斗堡垒,引领着巴斗村在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近年来,巴斗村以“斗转兴遗”党建品牌为引领,积极建设“四色巴斗”,成功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抵达巴斗村的第一站,调研团成员便被眼前广袤无垠的田野深深吸引。曾经,这片土地饱受盐碱肆虐,是一片让作物难以生长的不毛之地,恶劣的自然条件给当地村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然而,在当地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村民们持之以恒的艰苦治理下,这片盐碱地逐渐褪去荒芜,焕发出新的生机。走进田间地头,调研团惊喜地发现,村民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农耕方式,而是巧妙地将现代科技与传承千年的传统农耕智慧深度融合。就这样,困扰了数代人的盐碱地治理难题,在村民们的努力下逐步得到解决,曾经的“不毛之地”正逐渐变成“希望田野”。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海上武装力量——新四军海防团便在巴斗村扬帆起锚,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征程,也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在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新四军战士们面临着物资匮乏、敌人围追堵截等重重困难,但他们凭借着坚定的信仰和顽强的意志,与敌人展开了英勇斗争。新四军精神,成为他们不断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支撑着他们克服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逾越的难关。
巴斗村附近的湿地,是大自然馈赠的生态宝库,也是新四军精神在生态保护领域的生动写照。村民们在政府的大力宣传下,深受新四军精神的感召,纷纷地组织起来,以实际行动守护着这片弥足珍贵的湿地。调研团成员跟随村干部的脚步,深入湿地内部,亲身见证了村民们团结协作保护湿地的动人场景。村民们的努力不仅维护了湿地的生态平衡,更为当地生态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站在这片湿地上,调研队成员们仿佛穿越历史,看到了新四军战士们在这片土地上浴血奋战、保卫家园的英勇身影。如今,在新四军精神的鼓舞下,在村民们的团结协作下,这片曾经被盐碱侵蚀的土地,已然披上了翠绿的衣裳。碧水悠悠,波光潋滟,清澈的水面倒映着蓝天白云,宛如一幅天然的水彩画。成群的麋鹿在湿地上悠然踱步,它们从远方迁徙而来,在这里惬意地度过冬天;抬头望去,鸟儿在湛蓝的天空中自由盘旋,用清脆的啼鸣奏响了一曲生机盎然的自然交响乐。
随后,调研团对巴斗村王书记进行了深入访谈。王书记介绍,近年来巴斗村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投资发展海水养殖,建盖民宿。建设过程中,大大小小的困难接踵而至。可大家心中好像有着一股不怕苦、不服输的韧劲,百年前的英雄魂魄似乎在身后鼓舞着,推动着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奋勇向前。这才有了如今美丽的巴斗新画卷。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村党总支深入挖掘本地特色资源,把巴斗麻虾酱等特色食品通过电商、网络平台推向全国,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同时,党总支积极挖掘红色资源,将红色遗址、文化融入巴斗旅游发展规划,以红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让游客既能感受渔家风情,又能探寻红色脉络,进一步提升了巴斗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类的美好理想,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盐碱地治理之路困难重重,恰似当年新四军抗战的艰难征程,需要我们发扬铁军精神,不畏艰难险阻,以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的精神去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通过此次的深入探访,团队成员们深受巴斗村建设故事的触动,纷纷立志以新四军的无畏勇气和坚定信念为指引,积极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以铁军魂锻造生态绿。(通讯员:左京新、刘欣、张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