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方文化礼堂举办的“成人声乐课堂”圆满结业。通过声音的传递,课程深入人心,用美妙的歌声编织出温馨的记忆。它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在音符的海洋中自由畅游,尽情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与感动。
![](./W020241202528339819242.png)
活动伊始,在声乐导师的引领下,学员们首先进行了开嗓练习,学习郑重自然声乐教学法,通过科学的发声技巧和呼吸调节方法,大家逐渐放松身心,唤醒沉睡的嗓音,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导师耐心指导,学员们认真跟学,空气中弥漫着对音乐的热爱与渴望。随后,为了巩固上节课的学习成果,学员们被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分别演唱了上节课所学的曲目内容。
随后,本次课程深入探讨了新歌《最浪漫的事》。这首歌曲凭借其深邃的歌词和悠扬的旋律,触动了每位学员的心灵。在导师的精心讲解下,学员们逐句深入学习,从理解歌词的含义到掌握旋律的韵律,再到情感的融入,每个环节都追求极致的完美。
![](./W020241202528349466099.png)
据了解,郑重自然声乐教学法是郑重老师根据多年积累的声乐教研成果创立的以自然声乐为核心旨在揭示声乐演唱中的底层逻辑的一种发声、歌唱的教学模式,让更多声乐教师以及声乐学习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跳出现象和结果的蒙蔽,站在事物本质上看问题,从而建立正确的发声、歌唱模式。
目前在国内的声乐教学中,尤其是在民、美声声乐教学体系中,存在着大量无视自然规律、把歌唱的结果当作训练手段的现象。所谓歌唱的结果,指的是歌唱行为所产生的一系列歌唱状态和歌唱内感,比如:共鸣腔体、高位置、声音支点、气息支点、收小腹沉丹田、挺咽壁拉咽腔、打开喉咙、抬笑肌、抬软腭、抬上口盖等。这些本该是歌唱行为产生的自然反应和结果,但在声乐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学者会把以上操作变成教学手段,施加在学生身上,让声乐教学本末倒置、逻辑混乱。声乐教师把自己的歌唱内感和肌体反应说成是歌唱方法,也让声乐学习陷入了一个老师一个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尴尬境地。
![](./W020241202528360905003.png)
自然声乐第二个自然性指的是腔体共鸣的自然性,不少歌者在演唱民美歌曲时,为了达到腔体开放、共鸣饱满的目的,习惯性在咬字吐字等语言表达动作前便开始了各种准备:比如提前吸开腔体、提前打开颌关节和口咽腔,甚至很多人为了建造所谓的腔体,在整个的发声过程中都是在撑开身体憋着呼吸歌唱,造成语言和气息的僵直。因此郑重自然声乐理论中提出,对于歌唱中的腔体和共鸣,无需刻意寻找和建造,强调“腔体”更多是一种人体内感,一种身体内部的空无松弛状态,只要歌唱时保持身体从内而外的虚张感,那么所谓的腔体会自然产生,且只可感受不要控制,让歌唱的共鸣自然产生并传播。而传统理论所主张的各种腔体打开的目的,在唱歌起始阶段也无非是一种松弛而自然的发声准备,并非要求歌唱者先搭好腔体的框架再去发声。因此郑重自然声乐提出以字行腔的概念,就是所有腔体的开放都要在自然而然的语言带动下去产生,语言的表达具有传递性和延展性,而歌唱腔体可以在这种惯性下松弛而适度地被动开放。而共鸣便是语言基音与腔体泛音的自然结合体。因此歌唱共鸣也不能主动寻找并创造。
自然声乐的第三个自然性指的是气息与呼吸。在歌唱中,关于声音与气息支持间的关系一直受人关注。在歌唱训练中,绝大多数人会强调用气息歌唱,所以经常看到或听到学习者进行大量气息练习的事例。但实际上,用气息来歌唱并非易事。因为更多的人不明白声音和气息间的底层逻辑关系。郑重自然声乐经常给学生们讲述日常生活中的三个事例:婴儿哭、蛤蟆叫以及开心哈哈大笑时各自腹部的反应。大家发现这三种状态下,只要发声,腹部都会以不依人意志为转移地产生运动、产生反应,从而产生发声时的气息支撑感。而这个过程中这些事物的腰腹并没有主动参与发力,且都是以被动受力的状态呈现。也就是说,歌唱中腰腹等呼吸肌肉群的支撑感,来自于声音的带动,当然这背后更依赖于声带闭合挡气的作用。也就是说,很多歌唱者在没有明白这一底层逻辑的情况下,便颠倒了因果关系,不去用自然的呼吸和语言带动呼吸肌肉群的支撑作用,而是先用腰腹等呼吸肌肉群主动发力的方式去推动声音,那么造成的结果一定是声音僵硬、气息呼吸僵滞。唱歌时时常感觉用不上气、使不上劲,大都是因为在没有明白并掌握第一层逻辑的情况下,直接去使用所谓的气息,这样必定会出现问题。正确的做法是当能够习惯性张嘴就能唱、唱出就能用声音带动腰腹的运动时,声音和气息之间就能建立自然联系。歌唱中的气息看不见摸不着,呼吸更是自然而然的本能行为,所以根本无需计较呼吸和气息本身,只要像婴儿哭和哈哈笑一样,一出声就能带动腰腹等呼吸肌肉群这个气息载体的运动,那么歌唱的气息支撑感一定会第一时间产生。而此时利用腰腹等部位所产生的被动收缩与扩张的惯性,反过来去带动声音的持续传递,便是大家所强调的“用气息来歌唱”。当声音和腰腹运动的力相互转化交替时,便形成了良好的声音与气息之间的关系。这是持久歌唱的动力基础。所以了解底层逻辑是实施歌唱方法的基础。
而歌唱中的呼吸,更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本能,歌唱中的咬字吐字以及换气,都要顺应自然呼吸的气口,就像说话时一样,没有一个人会在说话时考虑或者调整本能的呼吸状态,而换气也要像说话换气一样自然而然,而非重新建立一套歌唱的呼吸和换气模式。当然除了以上几个大方向以外,郑重自然声乐还从主动与被动、结果与手段、心理与生理这几个辩证关系上解释了众多歌唱障碍产生的具体原因:比如提气、提喉是因为改变、甚至停滞了呼吸状态、没有练习当下起音、没有练习心理音高思维等;越到高音唱的越撑越累是因为字腔不分、不懂集中和打开的关系;歌唱中的放下是在唱歌前而不是唱歌中进行;高位置焦点音色的本质是声带闭合感的建立而非高位置本身;哼鸣的目的是建立高位腔体的通畅性,而不是把声音唱在高位通道里;上口盖的开放是下颌放下的结果;软腭、小舌头的被动带起等。
郑重自然声乐教学法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利用音乐心理学和人体解剖学的基础原理,提出了很多新的教学思路和训练手段,比如字腔分离、字低腔高、当下起音、口鼻分离、呼吸与发声分离、以字行腔等,帮助很多声乐教师、职业歌唱者及普通声乐学习者拓宽了理论视野、提升了歌唱认知、并解决了歌唱中的瓶颈问题,在国内声乐教学领域独树一帜。
随着本次“成人声乐课堂”的圆满结束,学员们满怀喜悦地离开,而他们的歌声却在礼堂的每个角落久久回响。国家一级婚姻家庭咨询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苏浩表示,这次活动不仅让学员们掌握了更多的声乐技巧,更重要的是点燃了他们对音乐的热爱与追求,使他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了一片属于自己的音乐避风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