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市联动对接北京高校毕业生高层次人才高质量项目高价值资本 聚焦创新要素发出“江苏邀约”
2023-10-19 11:35: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大院大所大学是科技人才的“强磁场”,也是创新成果的“聚宝盆”。为进一步提升人才招引合作效能,自2016年起,江苏每年集中组织企事业单位赴北京高校院所开展人才合作“四对接”活动。今年江苏采取省市联动模式,赴京组织开展一系列对接,围绕江苏产业禀赋和需求,精准对接北京的高校毕业生、高层次人才、高质量项目、高价值资本,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更大力度集聚高端创新资源,为江苏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四对接”活动不断丰富升级

位于南京江北新区的北京大学分子医学南京转化研究院,实验员陈雪莉几乎每天都要为小鼠注入观测所需的荧光蛋白,对小鼠进行行为训练。每当她为小鼠戴上显微镜探头后,一旁的屏幕上会立即呈现出小鼠大脑的钙活动影像。

为这一科研项目提供技术支持的,是该研究院搭建的高端脑成像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南京脑观象台。“通过脑观象台,科研团队可以更轻松地获得从大脑突触、神经元集群,到神经环路,再到全脑水平的全景式脑功能成像,将学者们从繁琐高难的实验技术细节中解放出来,加速从理论设想到实验发现的进程。”该研究院副院长赵婷说,南京脑观象台服务100多家单位的近200个课题组,开机时间累计超过2万小时。

北大分子医学南京转化研究院的设立,是江苏链接北京高校院所进一步推动政产学研合作的有力印证。早在2003年、2004年,江苏分别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目前,清华大学在江苏共建立各类载体平台30多个,近5年实施合作项目700多项、合同金额超8亿元;北京大学与江苏企业累计签订各类合作项目200多项,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6个。“得益于‘四对接’品牌活动的不断丰富和升级,江苏成为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高层次人才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聚集地。”省委人才办有关负责人说。

在茅山脚下,有一个由盐穴改造的大型“充电宝”,这是由中盐集团、中国华能集团和清华大学三方共建的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该项目采用清华大学电机系研究团队研发的非补燃式技术,建成后成为世界首个大型非补燃式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可为江苏电网提供±6万千瓦调峰能力。“清华大学科研团队的加入提升了公司在盐穴综合利用方面的创新能力,和清华开展的产学研合作为公司培养一批盐穴储能发电专业技术人才,攻克了许多技术难题。”中盐金坛盐化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陈留平说。

不仅对接高层次人才、高质量项目,江苏还积极对接高价值资本,2016年至今累计在京举办多场人才项目路演活动,近200个高质量人才项目以现场或书面推介形式,向全国创新资本发出“江苏之约”,累计促成项目后续融资超50亿元。

助推更多成果转化落地

近年来,江苏大力支持企业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共建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针对产业、企业创新需求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为在京高校科技成果到江苏转移转化提供优质服务,推动创新成果到江苏实现产业化,打造江苏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今年7月,在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吴江)的牵线搭桥下,清华大学博众精工教学实践基地顺利揭牌,这是清华汽研院推动产学研融合、深化校地合作的又一创新举措。落地苏州12年来,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致力于把高校智慧转化为发展动能,推动更多清华科研成果、人才团队、优质企业落地,以关键核心技术赋能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聚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两大战略方向,累计转化80余项高科技成果,孵化150多家高成长创新型企业,其中60%以上落户江苏。

随着与清华、北大合建创新平台的蓬勃发展,近年来,累计100多项重大科技成果在苏州转化,2000多名清华大学校友来此创新创业。其中,清华校友创办的企业有14家入选苏州市“独角兽”培育企业、18家成功上市。“我们期待以‘四对接’活动为契机,进一步聚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四大主导产业创新集群发展需求,积极发挥北大、清华等国内顶尖院所在技术成果转化、创新型平台合作等方面资源优势,加快布局一批产业集群创新联合体。”苏州市委人才办有关负责人说。

一批批合作平台载体建成,助力更多科技成果在江苏落地生根、开枝散叶。今年5月,北京科技大学与无锡经济开发区签约共建北京科技大学无锡创新研究院(长三角材料数字化设计与智造装备研究院),提升无锡新材料与装备制造行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南通与全国近300所高校院所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依托北大长三角光电科学研究院等科研平台,已聚集帝奥微电子、米乐为微电子、微墨智能、九蓬光学等数十家光电相关企业,光电产业发展按下“快进键”。

吸引人才主动加入创新大潮

从初创企业到带领企业一步步走到国内临床质谱行业的领军位置,豪思生物创始人栗琳在泰州“安家”的七个年头里收获颇多。让栗琳倍感亲切的是,在泰州中国医药城左邻右舍的人才企业中,和她一样在这里创业或就业的北大校友不在少数。

泰州中国医药城里的“北大热”,离不开泰州和北京大学医学部之间的密切交流合作。2020年12月7日,泰州市政府与北大医学部签署校地战略合作协议。今年双方又达成一致,合作共建北大医学部(泰州)医药健康产业创新中心。不久的将来,这里会是北大医学部第一个校外合作实体机构,将在药靶确认、新药筛选、药理研究、临床前评价、临床试验等多个方向开展科研及成果转化。眼下,北京大学—先思达糖组学联合实验室和红云生物抗肿瘤药物2个项目已经成功落地。

记者注意到,为吸引更多北大、清华等高校毕业生来工作,江苏不仅制定了含金量更高的人才政策,还积极做好对接“后半篇文章”,让毕业生更好地走进江苏、留在江苏。无锡与清华大学共建研究生社会实践无锡高新区基地,每年暑期吸引清华博士们深驻企业42天,开展科技攻关、项目论证等实践活动;泰州每年组织北京大学药学院到中国医药城进行社会实践,帮助学子增进对药学行业的了解。这样的交流互动不胜枚举。

“四对接”活动开展以来,北京高校院所主动对接江苏的意愿愈发强烈,有的主动选派人才通过参与科技镇长团、科技副总来苏,一些人挂职后继续留任或者干脆留在当地创业,加入江苏创新创业大潮。清华大学博士彭伟平参加科技镇长团期间,帮助宿迁市3D打印研究院引进3D打印和粉末制备领域专家,在高新区新材料科技城实施创业孵化。2017年挂职结束之际,他留在宿迁成立江苏奇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短短几年间,公司成长为年产值1.4亿元的江苏瞪羚企业。

记者 林元沁

标签:
责编:唐可垚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