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广纳贤才的满满诚意,让南京成为名副其实的青年人才友好型城市和创新创业首选地。”6月28日,第十五届中国留学人员南京国际交流与合作大会上,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韩立明“喊话”全球人才,盛情邀请海外人才落户南京,共享事业发展机遇、共创人生美好未来。
书记喊话的背后,是南京作为人才大省省会城市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作为中国教育第三城,南京为人才端出了哪些“福利”?面对新一轮海外人才回流潮,南京能否“接住”?打造全球有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南京还需要做些什么?
人才是南京最想留住的幸运
“人才是南京最想留住的幸运。”留交会上,南京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两新”工委书记周军强在致辞中一语道破南京的爱才重才之心。
自2008年以来,南京连续15年举办留交会,向海外人才展示创新之城风采,吸引海外高才留宁发展。截至2022年,南京留交会累计引进海内外人才7500多人,促成2600多个项目落地,成为海内外人才交流的一张靓丽名片。
今年的留交会,南京依然诚意满满,捧出的岗位可谓“含金量”十足:逾60家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参会;提供300余个博士后及800余个博士岗位招聘需求;70余家企业拿出近300个高薪岗位,其中年薪30万+岗位近200个,年薪50万+岗位近70个……南京市人社局人力资源开发和流动管理处处长陈平介绍,本届留交会开幕当天吸引了2000多人参会,人才落地和项目合作签约也超过百个。
“每年留交会,我们筹集诸多高薪岗位,主要面向符合南京重点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针对部分海归想回国但对南京本地企业不熟悉的情况,我们联动企事业单位为他们量身定制岗位,让留学人才来宁留得住、用得好。”陈平表示,南京留交会本着开放办会原则,已成为立足南京、面向海外、服务长三角地区和“一带一路”沿线省市的知名引才交流对接平台,也是一项国家级区域性海外人才交流活动。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南京留交会上,来自全球范围内的企业精英、高校学子齐聚金陵,交流交融。“南京开放度高,有着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吸引我来到这里。”轸谷科技(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志刚表示,南京有着雄厚的集成电路产业基础,并且科教资源丰富,是企业选择落户的不二之选。
“近悦远来”的殷殷期盼,化为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的生动实践。正如韩立明在致辞中所言:“南京将为大家打造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推出更加完备的集成政策,提供贴心周到的优质服务,营造宜居宜业的创新生态,让南京成为名副其实的青年人才友好型城市和创新创业首选地。”
以拳拳之心揽天下英才
南京,作为省会城市,以拳拳之心揽天下英才的背后体现了迫切的引才需求。翻阅近年来的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不难看出,科技创新、人才工作已成高频词。2023年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加快建设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区域人才高地。2023年南京市委发布的“一号文”中,“科技人才试点”再次作为重点工作被着重圈出。
地处长三角中心发展地带的南京,在实现“区域人才高地”这一关键跃升上拥有怎样的机遇?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从古至今都是人才聚集之地,丰富的科教资源和优良的产业基础对吸引全国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春龙说。翻开历史的卷轴,自2500多年前建城开始,南京这片虎踞龙盘之地很长时间内都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南京大学
作为全国科教重镇,南京拥有53所高等院校,其中包括13所“双一流”建设大学;在校大学生数量突破97万人,国家级研发平台120多家,在宁两院院士92人;每100万人口拥有大学文化程度3.52万人,高层次人才集聚度位居全国全省前列。
发达的科教资源,为南京的创新发展提供底气和实力。2012年以来,南京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218项,获得省科学技术奖1213项;2021年,南京获批建设全国首个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紫金山实验室纳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排名全国前列……
如果说发达的科教水平让南京具备了庞大的人才后备军,那么良好的产业发展又给南京“引进”人才添了一把火。长期发展过程中,南京形成电子信息、汽车、石化、钢铁四大支柱产业,上市企业总数达158家,产业基础夯实;制造业持续升级,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平台正式挂牌设立,阿里巴巴江苏总部、小米华东总部、字节跳动南京研发中心等一批软件信息类的龙头企业重大项目纷纷落地。既有传统四大支柱产业的支撑,又有不断蓬勃发展的创新产业集群,作为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南京,凭借经济发展速度与创新发展水平让各地人才有更多的就业机遇和更广的择业空间。
人才具有流动性,为了吸引更多人才留宁,南京推出诚意满满的人才礼包。除了对本科、硕士、博士等有相应的生活补贴、租房补贴、购房补贴等常规做法,南京还计划筹集12万套人才安居住房,率先满足人才“安身”需求;同时,配套规划“宁青驿站”,全市首批12家“宁青驿站”动态提供房源数量500间,为来宁求职入职青年人才提供最高14天的免费过渡性住宿。
全球化深入,南京将集纳人才的目光投向世界,在全球设立43个海外协同创新中心和海外人才驿站。2020年,南京还在全国首创“海智湾”国际人才街区品牌建设,为符合条件的海归提供3个月免费“拎包入住”待遇和每月3000元的研习补贴,一年内就吸引超3000名海外名校毕业生在湾落地发展。
对于“高精尖缺”人才,南京最新发布309个涉及未来产业的紧缺型人才岗位,向海内外有志之士抛出橄榄枝;布局“紫金山英才计划”,在产业科技领域对引进培育的顶尖专家(团队),综合资助最高1亿元;对高层次创业人才,资助额度从最高150万元提高到350万元。
沃土之下,结出人才硕果需要把握发展机遇,也需要具备谋划全局的定力。“我们将统筹发挥好科教人才优势和产业创新基础,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努力让人才资源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支撑,让人才引领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标志。”南京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同志说。
在人才港湾的建设中写下南京答案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如今,全国各地的“抢人大战”愈加激烈,即便是经济水平和科教力量发达的城市仍有“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担忧。南京虽是人才培养大户,但总量可观并不意味着人才充足。
众所周知,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一方面,整体区域在吸引人才时具有集聚优势,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内部城市间的竞争。在我们谈论南京如何进一步提升人才吸引力之前,不妨先看两组名单:
2021年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十强: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成都、苏州、南京、武汉、长沙,南京排名第八。
2022年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十强: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南京、成都、苏州、武汉、无锡,南京位列第六。
通过比较不难看出,南京的全国人才吸引力得到提升,也印证了南京的人才政策取得不俗效果。可值得注意的是,最新的人才吸引力十强城市中,长三角地区挤进了5座城市。尽管数量上只比上年多一座,但放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也能窥见人才竞争之激烈。
想在人才争夺战中突围,南京还需围绕人才的“引”与“留”拿出实劲、多使巧劲。
再看南京目前的产业布局,发挥传统四大产业支柱的优势基础上,积极发展“2+6+6”的创新产业集群,尤其在新一代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基因与细胞、元宇宙、未来网络与先进通信、储能与氢能等6个引领突破的未来产业新赛道上加码。“产业是吸引人才的根本。南京与同等级的部分城市相比,对未来产业的布局稍晚,产业现有的综合实力和企业竞争力也有待提高,致使吸引不来足够多的高端人才。”张春龙解释。
可看似不足的背后,实际上也给南京广纳人才指明方向:只有不断优化前沿高端产业,打造出成熟的产业链与具备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才能从根本上吸引人才。
引进人才,目的是发挥人才效用,推动产业发展。从“引进来”到“留下来”,满足人才的获得感与成就感乃是不二法门。除了各项待遇,广大人才或许更关注自己是否能在项目上做出成绩,而非戴着人才“高帽”却被闲置一旁。张春龙认为,南京在长远规划上,可以加大人才政策的灵活度,创新人才评价体系,给予人才团队更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只有人才有归属感和成就感,才能真正实现“以产业聚人才,以人才促产业”的良性循环。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城市与人才是一场相互奔赴。吸引人才,不意味着只关注某一领域的高端人才,而是以开阔胸襟欢迎各行各业的好手;人才礼包,不仅是“金真白银”的政策待遇,也是以深厚文韵和温馨氛围筑成的“家”,让所有为了理想抱负而奋斗的人才们感到踏实和温暖。
放眼未来,创新之城的南京,既要在高端产业赛道上加速奔跑,也要多使“软劲”,做到产业布局有深度、人才集纳有广度、城市生活有温度,让海内外人才真正将此视为“安放身心”的港湾。
记者 喻婷 王宛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