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模式”变“未成年人模式”,升级有必要么?
2023-08-04 11:38: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8月2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就《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提到,将全面升级“青少年模式”为“未成年人模式”,推动模式覆盖范围由APP扩大到移动智能终端、应用商店,实现软硬件三方联动,方便用户一键进入模式,为未成年人营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从“青少年模式”,改为“未成年人模式”,有必要么?

单从文字表述上看,“未成年人”的范围要比“青少年”广,至少还包括了婴幼儿和儿童。而未成年人还有法律上的明确定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不满十八周岁的自然人为未成年人。而青少年,则概念相对较为模糊,专家们也普遍认为难以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实际上,今天的互联网空间不仅有众多青少年,而且许多儿童也已经早早就“触网”了。一项较为权威的数据统计显示,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网民达1.91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高达96.8%。便捷地获取信息、交流思想、购物消费……网络空间在拓展未成年人视野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带来沉迷网络、不理性消费等现实问题,既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也让家长和社会忧心。因此,立足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新形势新要求而采取必要措施,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从国家网信办指导主要网络视频平台全面推行“青少年模式”,到持续部署开展“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再到如今“未成年人模式”构筑“三重防线”,不断升级的治理措施,显然意在堵上原有防沉迷系统的漏洞,同时也表明了相关部门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决心。《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同时也显示,尽管85.9%的未成年人和91.6%的家长都知道“青少年模式”,但设置过“青少年模式”的未成年人和家长均不到五成,有四成家长认为“青少年模式”效果不够明显。可以说,能否尽快补上“青少年模式”技术与流程上的“漏洞”,各方都有诸多期待。

从“青少年模式”到“未成年人模式”,其实不只变了名称,而是全面升级。譬如,在通用规范方面,提出三方联动、便捷使用、分龄原则;针对移动智能终端未成年人模式,提出基本要求(包括入口和退出)、使用时长管理、防绕过要求、补充要求;针对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未成年人模式,除了基本要求外,还提出内容安全、功能限制、社交管理等要求;此外,还明确了家长管理内容。

可以说,对比现行“青少年模式”,“未成年人模式”全面升级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有望对未成年网民形成更大更周密更有效的保护网。比如,针对目前未成年人绕开“青少年模式”很容易,此次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防绕过要求”。针对很多网友反映的某些APP在青少年模式下视频数量锐减,甚至完全没有;内容池分龄匹配度不高,向4岁儿童、14岁学生推荐的竟是同一部动画片等问题。征求意见稿也明确提出了未成年人模式的分龄原则,将未成年网络用户划分为5个年龄阶段,并对不同年龄未成年人的使用时长、适龄推荐内容提出要求。很显然,此次升级,也希望通过更多成熟的思考和完善的安排,纠正过去青少年模式存在的“一刀切”问题,增强家长和未成年人对“未成年人模式”的认同感。

事实上,智能终端占据了大众越来越多的注意力与时间,这是全年龄段的共同现象。在此沉浸式环境下,也给防范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构成了巨大挑战。有专家就坦言,解决孩子上网成瘾问题,关键还是在家庭。建设新型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离不开制度的刚性、技术的进化,但说到底,还是要诉诸家长责任的觉醒以及家庭教育的归位。有研究报告就指出,家庭环境会直接影响未成年人的上网动机强度,父母对子女越了解、亲子互动越频繁、亲子关系越亲近,未成年人就会越少依赖网络使用来满足心理需要。

方寸屏幕连通广阔世界。当前正值暑假,未成年人网络安全问题更易高发。探寻“防网络沉迷”的更优解,需要政府、家庭、学校、社会、企业等多方合力。实际上,只有真正让“未成年人模式”管用、好用,才能成为引导未成年人健康上网的“保护盾”。

标签:
责编:唐可垚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