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港务区柳新镇马楼村:“小礼盒”激活发展 “股田制”破解难题
2022-08-04 09:42: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10多年前,徐州市港务区柳新镇马楼村还矗立着一根根工业烟囱,整个村子成天灰蒙蒙的。“逃离乡村”成为这里年轻人的集体选择,村里老人也无心耕作。

清退污染企业、治理河道、培肥耕地、流转农田……近10年来,马楼村人“壮士断腕”谋改变,一点一滴重塑乡村治理“新格局”,一针一线绣出乡村振兴“好风景”,村集体收入增长到270多万元,人均年收入突破3万元。

“新农人”:

“归雁”领航,“小礼盒”激活发展

打包、出货、线上沟通……小镇“85后”青年、马楼电子商务产业园负责人王琼每天超长“在线”,常从清早忙碌到凌晨。

9年前,在南京艺术学院读完“平面设计”专业的王琼返乡办起了纸箱包装企业。靠读书“走出乡村”的王琼为什么还坚定选择“回老家”?他的理由是多重的:“我看到了村里的治理成效,工业烟囱搬走了,长出了青葱绿意,也腾出了发展空间。另外,我们村党总支部、村委会这两块牌子在那,办企业放心。”

遇到难处,王琼最想去的地方,就是村党群中心。“乡村企业怎么才能办红火?”王琼常找村干部取经。“司楼自然村有个‘编织’的老手艺,六七十岁的老妇人手都还灵巧得很,她们用秸秆、竹子做的小篓子,能盛得住水,一滴不漏,样子好看还结实,你那包装厂,能不能给她们带带货?”村干部说起个“老传统”,这让王琼眼前一亮,他一拍大腿,点子有了!

“纸盒包装这一行要想拼出竞争力,得靠创意,做别人没有的产品!”王琼发挥大学专业特长,设计了一组具有中国传统美感的“竹篮”,可以做酒店礼盒、婚庆礼盒,还可以做时尚草编包……这组产品“上线”仅一个月,就收到了全国甚至海外订单,一位海外华人给产品评价:“一只小竹篓,勾起了浓浓乡愁。”

王琼的生意越做越大,带动当地村民就业成了他义不容辞的责任:全村100多人在纸箱厂就业,老妇人不仅编织竹篓,还当起“主播”直播带货;还有很多村民家门口就业,从事打包、运输、客服等工作,月薪在5000元左右。

如今,王琼经营的“纸箱包装”淘宝店日均销量1.3万个,年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连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等国的消费者也通过海淘“连线”上了“马楼村”这个小村庄。

村干部:

“领头羊”先下地,“股田制”破解种地难题

年轻人外出务工,剩下老弱病残无力耕作,全村抛荒耕地就有几百亩。2010年,陈公涛接过村党总支书记的担子,开始积极为村里寻出路。两年间,村里大力整治生态环境,关停污染严重的造纸厂,修建了柏油路。绿树掩映间,村民心里的信任感、脸上的幸福感多了起来。

为“唤醒”沉睡的荒地,陈公涛代表村两委,在2012年提出了“股田制”的想法:农民按照自愿原则,以土地使用权入股,土地由村集体领办,合作社统一负责经营,农民依股权获得收益。为争取广泛支持,陈公涛半年里组织村民大会、村民议事会、民主协商会等大小会议不下30场,终于得到十几位村民同意,整理出100亩新耕地。2013年村里成立了“向阳农机合作社”,引进了机械化农具,还雇了17位村民,他们每月能拿到4000多元,“就是要让村民看到,种地能带来丰收,带来希望。”

马楼村的“股田制”既保护了耕地,也确保了粮食产量,更让村民尝到了“种好地”的甜头——截至目前,全村99%农户入股,入股土地2000余亩,占全村耕地面积95%以上,平均每亩增产80-100斤,全村330多户村民领到股息收益,人均1684.3元。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这是乡村治理的最大初衷、最美愿景。”陈公涛期待,下一步,相关部门以及专家学者能走进马楼村,为其筹建中的“文化产业园”提供规划指导,帮助马楼村说好“苏北人居”文化故事,更好地挖掘、弘扬当地石剪纸等非遗文化。

“原住民”:

村民自治,治出“秀美马楼”

“之前这里都是草垛子、泥土路,汽车进来就是一身泥,有时候还得靠人推出去。”马楼村村民杨元杰在自家门前浇花、泡茶,感慨马楼村这些年翻天覆地的变化。

前几年,他和老伴儿在村里的纸箱厂灵活就业,早上出门,下午回家,给公司忙忙包装、发货,加上几亩地“股田制”分到的钱,一年到头老两口也有十几万元的收入。“我们攒了两年钱,翻新了住房,两层小楼漂漂亮亮的。”杨元杰满脸喜悦,“一到周末,市区上班的儿子都乐意带着儿媳、孩子往家里住,不光因为咱家房子新,也因为现在村里生活方便多了!”

近年来,农贸市场、休闲广场、村游泳馆陆续建成。去年,村里还花了几十万元,翻新了小学、幼儿园。“村子的治理成效不仅体现在硬件上,也呈现在软件上。”杨元杰说,近年来村集体收入投在了民生上,大家看在眼里,也越来越团结。今年,他还和十几位村民自发组成志愿队伍,尤其在疫情严峻时,发挥好村民自治的力量,主动引导村民做核酸检测,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上门核酸检测服务。

如今,村民心里燃起了新的期待:我们村这么好了,能引入更多优质企业吗?“如果村里产业能壮大起来,给年轻人提供更多发展空间,那就更好了。学成返乡的青年多了,我们村的活力就更足了!”杨元杰满眼憧憬地说。

标签:
责编:唐可垚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