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真“薪”留人 “两会”争发福袋
2021-02-01 09:44:00  来源:新华日报交汇点  
1
听新闻

长三角一周民生盘点

也是一碗养生好粥呀!

就地过年,真“薪”真情

春节一天天临近,与往年热热闹闹抢车票、办年货不同,今年由于疫情的多点散发和局部聚集性疫情,全国已有29个省份倡议“就地过年”,1月25日,中办、国办也印发了《关于做好人民群众就地过年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本周,长三角各地继续用“薪”用情留人,出台各种“暖心”政策,鼓励引导农民工等务工人员春节期间安心过节。

江苏:

江苏省人社厅、省工信厅等7部门25日联合下发《关于开展“迎新春送温暖、稳岗留工”专项行动的通知》,开展“迎新春送温暖、稳岗留工”专项行动。本次行动的服务对象为就地过年农民工等务工人员,有转移就业意愿的农村劳动力,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等重点帮扶对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各类困难群众;重要医用物资生产、生活必需品生产、保障城市运转、重点产业链企业等。

就地过年是一项系统工程,餐饮、住宿、医疗等硬需求,消费、娱乐等软需求能否得到保障,员工留岗的工资、加班费如何安排?考验着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智慧。

我们看到,各地想方设法加强保障,可谓真“薪”真情——

留人举措丰富多样——“指导企业通过以薪留工、错峰调休、发放红包和年货礼包等积极举措吸引员工就地过年、在企休假。”

留人保障体现温度——“统筹协调餐饮商超、医疗卫生、治安消防、住房交通、文娱活动等生活服务供应保障,组织开展上门慰问、集中过年等多种形式的‘送温暖’活动,对节日期间留工比例较高的企业可按规定预拨职业培训补贴,并适当提高补贴标准。”

留人政策“硬碰硬,实打实”——“有条件的地区可向留岗员工发放新春消费券、通信费和延迟返乡交通费等各项补贴,对节日期间稳岗留工成效明显重点企业,根据留岗员工比例给予适当奖励。”

昆山是江苏著名的打工城市,对春节期间鼓励外地员工就地过节的规上工业企业、生产性服务业等重点企业,按每人500元标准给予专项补贴,每家企业最高补贴80万元。南通苏锡通园区也发布信息,用真金白银为园区企业留住员工贡献一份力量,春节期间,企业安排外地员工留通满7天的,园区按每人600元标准一次性给予补贴,鼓励企业参照本政策,按照不低于1:1的金额配比发放外地员工留通过节补贴。

上海:

上海城市体量大,外来人口多,倡议“非必要不离沪、非必要不出境”,沪上广大企业纷纷动员并放出大招,发放过节补贴、春节大礼包,提供暖心年夜饭等,合理有序引导群众就地过年。

各大企业放招——

外地员工数量较多的上海电气集团,旗下不少公司纷纷采取“激励政策留人”的办法。比如集团旗下联轴、天安、振华三家企业,对春节期间留沪员工每人发放奖励补贴;三菱电梯、锅炉厂等也出台政策,向留沪过年外来务工人员发放春节慰问金及一次性奖励。核电集团除发放一次性奖励外,还出台弹性假期政策,同时鼓励留沪员工、不离沪员工参加春节假期志愿服务,共同做好防疫工作,公司给予志愿者专项补贴。沪上民企上海良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则一次性拿出600万元,为留沪外来工作者发放“爱心补贴”。上海建工集团在有条件的工地设立内购超市,确保物资齐全,保证工人不用外出就能买到生活必需品。

浙江:

浙江多地倡议新浙江人“留浙过年”。杭州精心制定“十送”关爱政策,从物质、文化、健康等方面给留在杭州过春节的外来务工人员更多暖心服务,以倡导和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就地过年,度过一个欢乐安全祥和的春节假期。针对在杭务工、非浙江户籍并在杭缴纳社保的春节期间在杭务工人员,杭州将为每人发放1000元现金红包。2月1日至9日,用工单位可以通过杭州“亲清在线”平台申报员工的相关信息,确定并承诺员工为非浙江户籍且在杭过年;信息提交后,现金补贴会“一键直达”在杭外来务工人员的银行账户。对于未在杭缴纳社保的外来务工人员,杭州也鼓励用工单位在春节期间给予一定关爱补助。

浙江台州的三进科技有限公司表示,对于春节期间留台外来人员,公司将发放两档现金补贴,一档是1400元,一档是2100元。公司还为优秀员工制作日常生活小视频,发送给他们远方的亲人。

“两会”周福袋多,“包邮区”幸福指数高

本周,长三角各地陆续迎来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引人注目,总体来看,“包邮区”老百姓幸福指数较高,各地报告可谓有数有图有真相。

江苏:

过去一年,江苏积极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民生支出占比提高到79%。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726万人。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低保人员和特困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力保障。现代化教育强省建设扎实推进。深入推进健康江苏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示范建设扎实推进,文明城市创建走在全国前列。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34万套,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343个,改善苏北农房20余万户。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婴幼儿托育服务和监管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持续加强。深化平安江苏、法治江苏建设。

2021年,江苏省政府将着力办好15类52件实事,包括完善卫生健康体系、加大教育惠民力度、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大力促进就业创业、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做优公共文化服务、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加强特殊群体关爱、优化交通出行环境、加强食品安全治理、提升城市安居水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优化城乡公共服务、完善居民消费环境、加强基层社区治理。

上海:

过去一年,上海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基本民生得到有效保障。10方面26项实事项目超额完成。养老金、医保、低保等社保标准进一步提高,残疾人生活补贴、护理补贴制度进一步完善,向困难群众发放价格临时补贴2.5亿元。新一轮早餐工程启动实施,推出早餐示范点200家。“老小旧远”工作深入推进。新增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52家、助餐场所212个、养老床位7646张,改建认知障碍照护床位2320张,稳步实施长护险试点。新增普惠性托育点53个。完成75.3万平方米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新增供应各类保障房6.1万套。新建改建健身步道112条、多功能运动场96片、益智健身苑点585个。双拥共建成果丰硕,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持续完善。

今年,聚焦民心工程和民生实事,上海将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努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提高公共服务均衡化、优质化水平。

加强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新增就业岗位50万个以上,支持培养企业新型学徒1万名。

大力发展养老托育服务。新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50家、助餐场所200个、养老床位5000张,改建认知障碍照护床位2000张,完成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5000户。

持续改善市民居住条件。完成70万平方米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实施1000万平方米旧住房更新改造,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优化住房保障体系,加快租赁房建设,形成供应5.3万套。

做实做细家门口服务。完成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1000台以上。在老旧小区、医院周边新建4000个公共停车泊位,新增1万个公共充电桩。完成100公里架空线入地及合杆整治,建成100个“美丽街区”。新增早餐示范点200家,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

推进生活数字化。深入开展教育信息化行动,加快建设面向人人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库。拓展城乡社区应用场景,新建一批智能新型社区基础设施。提高智能技术无障碍服务水平,助力老年人、残疾人跨越“数字鸿沟”。

推进治理数字化。深化“一网通办”,实现公共服务事项接入基本覆盖、高频事项“一件事一次办”基本覆盖,强化市民主页、企业专属网页主动提醒、精准推送的服务功能,加快打造“网购型”政务服务城市。

浙江:

2020年,浙江富民惠民安民取得新成效。城镇新增就业111.8万人,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长14%。新增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14627个。建成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385家。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实现全覆盖。成功应对新安江水库建库以来最大洪水。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均下降22%。政府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浙里办”“浙政钉”“浙里督”迭代升级,“互联网+监管”持续推进,初步建成“掌上办事之省”“掌上办公之省”。

今年,浙江在民生工作方面将着力深化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发展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加强失能失智老人照护。实施第四轮学前教育提升行动计划,启动初中教育补短提升和培优创建工程。降低学生近视率1个百分点以上。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强化保障性租赁房建设。

安徽:

去年,安徽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水平得到新提升。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84.7%,33项民生工程投入1213.6亿元。集中开工重点公共卫生项目36个,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启动建设,智医助理覆盖所有基层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全年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478个,建成乡村智慧学校2714所。基本养老保险覆盖4773.7万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现省级统筹,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增加5%。255.6万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困境儿童基本生活得到妥善保障。

开局“十四五”,安徽以百倍努力开启新征程。安徽将进一步提高民生保障水平。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99所,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0.5%。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创建。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实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三年行动计划。加强高校基础学科和高峰学科建设。扩大援企稳岗扩就业支持性措施覆盖面。启动养老服务新三年行动计划。强化城市低收入群体等困难群众动态监测预警,加快建立分层分类的梯度救助制度体系。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升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监测预警能力。推进国家及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省级区域专科医疗中心建设。建成3000个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实施社区现代化治理工程。

防治出生缺陷、解决停车难、规范住房租赁……

这一周,长三角各地积极办好民生实事,筑牢民生保障底线,不断增强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江苏:

10.27万亿元!1月26日,江苏省统计局和江苏调查总队发布消息,根据国家统计局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0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GDP)为10.27万亿元,历史性突破10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3.7%,增速快于全国1.4个百分点。这不仅标志着江苏综合实力跨上了一个大台阶,也展现出江苏在支撑我国经济率先恢复正增长中的砥柱作用。

新增实名制就业1万人,康复救助3万名残疾儿童,新增残疾人托养1万名……1月21日,江苏省残联工作会议部署今年的残疾人就业、康复、保障等助残惠残新举措。江苏有479万残疾人,涉及全省五分之一的家庭,这些举措将为他们送去实实在在的温暖。“十三五”期间,全省残疾人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6%,30.7万建档立卡低收入残疾人全部脱贫。

出生缺陷不仅影响儿童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同时也给家庭带来巨大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江苏省出生缺陷防治办法》《江苏省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实施办法》于2月1日起实施。《防治办法》规定,江苏省所有常住人口均可享受免费产前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出生缺陷防治实行三级预防:一级预防是在婚前、孕前和孕早期进行健康教育和指导;二级预防是在孕期进行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三级预防是对新生儿先天性疾病进行筛查,对出生缺陷儿进行治疗和康复。

《江苏省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实施办法》是江苏省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事业的纲领性文件,民生温度计(微信号xhms_001)梳理发现,该文件有几点内容值得关注:突出信息共享,规定医疗卫生、教育、社会福利机构等应当将相关信息互联共享;突出社区康复;突出融合发展,鼓励发展残疾人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突出特惠政策,给予一定医疗救助,对0-6周岁残疾儿童的基本康复费用,除基本医疗保险支付外,给予全额补助,并逐步推广到7-14周岁残疾儿童。

上海:

连年上涨的机动车保有量和空间资源不匹配的矛盾,导致停车难一直是城市的通病。1月28日,《解放日报》记者从上海市道路运输局了解到,2020年至2022年间,上海各区政府将累计推进创建100个停车治理先行项目,开工建设1万个公共停车泊位。

规范住房租赁市场,抑制房地产泡沫,是实现住有所居的重大民生工程。1月29日,《解放日报》记者从上海市房管局获悉,为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上海将进一步完善租购并举的住房体系。今年,计划新增5.3万套租赁住房供应,包括8000套公租房,从而满足包括新市民在内的各类青年人才、产业工人和城市公共服务人群居住需求。

浙江:

1月25日,《浙江日报》刊文,2020年浙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397元,比上年增加2498元,首次踏上“5万元”台阶。同时,2020年浙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以62699元和31930元,且2020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破3万元。

整理:金亦炜

来源:新华日报、解放日报、浙江日报、安徽日报、杭州日报、上观新闻、浙江新闻、交汇点新闻

标签:
责编:唐可垚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