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单独看每张照片,没觉得有很大变化,但是当把2013年到2020年的照片整理对比之后,就能看到环境质量变化很大。”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王军敏介绍,从2013年至今,监测中心一共拍摄了6万多张照片,无声地记录了江苏天空从灰蒙蒙到水晶蓝的变化。
2013年-2019年,每天早上10点,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的工作人员都会在位于南京市凤凰西街241号的监测站内,站在固定位置,从固定角度拍下一张照片,这项工作在办公地点迁至建邺区中和路100号后仍持续了下来。“这两个地点虽然相距9公里,但都在河西片区,整体上还是可以反映南京环境质量。”王军敏说,蓝天日历图上,黄泥天、灰霾天在减少,水晶蓝在增多,监测数据显示,南京PM2.5年均浓度由2013年的78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020年的31.3微克/立方米,平均能见度由2013年的11公里提升至2020年的25公里。“无论是感官还是数据,都体现了大气污染治理的成效。”
2020年底,江苏PM2.5平均浓度38微克/立方米,同比2019年下降11.6%,并实现“七连降”,创有监测记录(2013年)以来最好水平;空气优良天数比率81.0%,同比2019年上升9.6个百分点。江苏省级大气多参数站开展的大气污染物深度监测数据变化也体现了江苏大气污染治理的成效。
一是减煤与燃煤整治成效明显。PM2.5中硫酸盐主要来源于燃煤排放。通过开展散煤整治、煤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以及实施减煤、清洁能源替代等,硫酸盐浓度从2013年的16.67微克/立方米,降至2020年的7.12微克/立方米,降幅达57.3%。从统计数据看,2020年全省全社会煤炭消费总量比2016年减少3200万吨以上。
二是工地、裸地扬尘管控效果明显。PM2.5中钙离子主要来源于工地、裸地的扬尘影响,近年来,全省对建筑工地采取喷淋抑尘、湿法作业、裸土覆盖等降尘措施,环卫部门加强对道路冲洗保洁和洒水防尘措施,钙离子浓度从2013年的1.86微克/立方米,降至2020年的0.23微克/立方米,降幅达87.6%。
三是秸秆禁烧与综合整治效果明显。PM2.5中钾离子主要来源于秸秆等生物质燃烧排放,通过实施秸秆综合利用管理措施和秸秆禁烧巡查等手段,钾离子浓度从2013年的0.82微克/立方米,降至2020年的0.45微克/立方米,降幅达45.1%。
四是工业排放与机动车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成果。PM2.5中硝酸盐主要来源于各类工业源和机动车尾气排放。通过对火电、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对车用汽油品质升级以及实施高排放车辆淘汰等一系列的减排措施,硝酸盐浓度从2013年的14.29微克/立方米,降至2020的11.67微克/立方米,降幅达18.3%。
“从结果来看,硝酸盐的下降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降幅低于我们前面提到的硫酸盐、钙离子和钾离子。”王军敏解释,究其原因,一方面受到机动车保有量逐年递增的影响,虽然单台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呈下降趋势,但机动车的保有量逐年提升;另一方面硝酸盐来源复杂且主要是二次生成,工业生产、机动车、建筑施工、散煤燃烧都会排放硝酸盐的前体物。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吴琼
见习记者 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