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29日,第24届江苏省“师陶杯”教育科研论文评选颁奖活动在徐州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徐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徐州市云龙区教育局、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承办。江苏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焦伟,省教科院院长、党委书记陆岳新,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编辑徐海出席会议并讲话,徐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张涛致辞,省教科院副院长曹民生主持活动。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晓东,徐州市云龙区教育局局长陈红艳及省教科院相关所室负责同志出席活动,来自全省各设区市的科研机构负责同志、专家学者、优秀教师、“师陶杯”论文获奖代表240余人和线上5000余人参加活动。

颁奖活动上,与会领导向优秀论文代表、优秀组织奖获得者颁奖。本届“师陶杯”评选活动共收到2977篇论文,最终评出30篇论文为特等奖、596篇论文为一等奖、1218篇论文为二等奖。

焦伟高度肯定了“师陶杯”教育科研论文评选活动的价值和意义,认为“师陶杯”始终坚守初心,以陶行知、叶圣陶等老一辈教育家的崇高精神为引领,以“深耕教育实践、普惠一线教师”为宗旨,已成为我省教育系统一项重要的群众性、公益性科研普惠品牌活动,不仅充分展现了广大教师扎根实践、潜心研究、勇于探索的良好风貌,彰显了江苏教育科研的深厚底蕴与蓬勃活力,同时也为教育强国强省建设和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供了实践路径探索与落地实施策略。
本届“师陶杯”论文评选,参评论文数量再创新高,研究主题鲜明,研究领域覆盖广泛,研究方法日趋多样,研究深度和实践价值显著提升。本次颁奖活动内容充实、节奏井然、氛围热烈,不仅是优秀教研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教育智慧的深度激荡与教学实践的生动升华。
焦伟指出,未来“师陶杯”论文评选要坚定正确方向,牢牢把握教育科研的根本遵循,深入研究如何将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破解教育发展的时代命题,引导广大教师从三尺讲台真实场景中挖掘问题、从学生成长细微需求中梳理问题、从教育发展时代要求中把握问题,让科研成果不仅写在纸上,更写在教育实践的大地上;坚守实践取向,切实强化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让科研成果逐步融入教书育人的全流程,真正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化成长。

陆岳新回顾了“师陶杯”教育科研论文评选活动自2000年创办以来在推进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教学实践、促进教师发展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总结了“师陶杯”在传承中展现出新的气象。
他指出,本届“师陶杯”主题更聚焦,紧扣“创新教育教学行动路径,夯实教育强国建设基点”主题,引导广大教师将宏大叙事转化为生动的课堂实践;评审更规范,全力守护了每一位教师的信任,捍卫了品牌的公信力与形象;转化更系统,构建起“成果培育—评选展示—应用推广”的生态系统;视野更开阔,积极探索“教联体”建设、跨学科融合、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等前沿议题,打破传统教育认知框架,为江苏教育改革创新注入蓬勃活力。
陆岳新提出,各位老师和科研工作者要争做“研以兴教”的践行者,始终立足课堂、面向教学,让科研扎根教育实践的沃土;争做“研以强师”的奋进者,系统学习理论、深度参与改革,在研究写作中实现专业成长;争做“研以育人”的行动者,始终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中央、置于教育的中心,以智慧点亮学生的精彩未来。

徐海向获奖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祝贺,向长期关心支持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发展的省教育厅、省教科院和各级教育教研部门的领导、专家、教师表示衷心感谢,并表示,服务教育事业,是凤凰传媒始终如一的使命担当。
张涛在欢迎辞中介绍了徐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彭城四好”等教育发展战略成效。他指出,“师陶杯”论文评选作为全省教育科研的重要品牌,始终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科研水平的重要平台。
此次颁奖活动在徐州举办,不仅为全省教育同仁搭建了深入交流、互学互鉴的桥梁,更提供了共同探索教育科研新路径、新方法的契机。相信通过“师陶杯”这一平台,全省教育工作者能凝聚智慧、汇聚力量,为推进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师陶杯”论文终评专家陈学军对第24届“师陶杯”获奖论文进行点评,认为获奖论文呈现选题向新、内容向实、研究向用的鲜明特征,其背后蕴含着深层的教育逻辑。“新”的背后是“真”,获奖论文的选题都源自教育现场的真问题,是对教育改革、教学实践真实需求的回应;“实”的前方是“创”,扎实的内容研究是“在劳力上劳心”,要去创造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用”的深处是“爱”,教科研工作者以对学生的关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解放儿童,做好教育实践的文章,这正是陶行知的“求真”精神在教育科研中的生动体现。
江苏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现民,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国际课堂分析实验室主任杨晓哲作学术报告。杨现民以《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为题,分析了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内容供给、师生关系、教育评价体系、教育治理方式的改变。他认为,学校和教师要高度重视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的重塑潜能,实现教育全场景的智能化改造;推进智能时代师生角色转变,教师要教会学生学科知识的深度建构力、机器智能的高效驾驭力和解决复杂难题的创造力;锤炼师生应对智能时代风险挑战的能力,提升师生人工智能素养。
杨晓哲以《数课:基于课堂智能分析的新教研》为题,提出传统的课堂分析存在规模化困难、标准化不足、专业性缺失等问题,而片面地运用技术手段展开课堂分析,又容易陷入指标单一化和标签化的风险。他认为,要构建基于课堂多模态数据的人工智能课堂分析架构,高品质课堂智能分析标准应包含课堂效率、课堂公平、课堂民主三个维度,能够为教师、学校、教育研究者提供全员化、全程化、全面化的专业反馈,促进教师自我教学反思,创新人机融合的常态化教研新方式。
优秀论文代表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朱晓玲、东海县房山中心小学刘中深、徐州市泉山区教师发展中心汪倩倩分别做了题为《缘起、凝练与反思:教研写作的探索之路》《专业表达的“意趣蹊径”》《从“问题”到“成果”:一线教师教科研与论文撰写的实践智慧》的经验分享,通过回顾教育研究、论文写作及获奖的心路历程,和与会代表共同探讨提升科研能力的实践路径。
10月29日,五个分会场开展了优质课观摩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师、“师陶杯”特等奖代表和优秀教师开设了16节示范观摩课、研究交流课,同时还邀请了省内外专家作课堂点评,共同研究聚焦课堂、变革课堂、提升课堂的新思路、新方法。(殷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