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口老龄化持续加深的背景下,乡村数字政务服务的适老化改造不仅关乎老年群体的生活品质,也是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体现。2025年暑期,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智启乡政适老路,情暖桑榆数字桥”实践团先后走进江苏省常熟市蒋巷村、南通市花园村与徐庄村、南京市牌坊村,开展了一系列实地调研活动。通过现场参观以及面对面访谈,团队了解并分析了数字时代乡村政务适老化的现实困境、区域经验与未来可能,为江苏省乡村政务系统适老化事业提供新对策。
蒋巷村:构建“不离乡土”的暖心服务体系
作为“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蒋巷村不仅在经济上实现了从贫困到富裕的蜕变,更在养老服务与政务适老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团队成员与村委会副书记李君、主任邹雪军,蒋巷村党委第一书记常德盛进行了深度访谈。
蒋巷村已推出政务APP,支持缴纳养老金、缴纳养老保险、预约盖章等线上服务,但老年人仍更倾向于线下办理。面对信任感不足、操作障碍、方言识别难等问题,蒋巷村选择了以线下办理为主、同时发展互助网络的路径。
蒋巷村将村民划分为多个小组,村里部分事务的通知以及事务的处理,老人无需亲自跑到村委会,通过村民组长就可以把事情解决。为了提高老年人智能手机的使用能力,蒋巷村还组织了系列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培训活动。
另外,蒋巷村利用村里集体积累,分两期建设农民新村,半价提供给村民。村里老人按“老”取酬,提供优质口粮,建造老年公寓免费居住;鼓励子女与老人同住,对共同生活的每年给予奖励。这些举措不仅缓解了老人的生活压力,更延续了中国传统“家”文化的温暖。
党建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依托“花开常盛”党建品牌,蒋巷构建起“海棠先锋队”以及党员联系户全覆盖机制等,把组织建在网格上,实现把支部建在网格上、阵地建在家门口、服务做到群众心坎里。
南通实践:双轨制服务实现“零跑腿”贴心照护
在南通市花园村和徐庄村,实践团看到了另一种适老路径——以数字平台为依托,以网格服务为触手,构建“子女可代办、党员结对帮、网格员跑腿”的多层次服务体系。
花园村作为“全国文明村镇”,以“乡村振兴一体化平台”为核心,利用智能安防,整合高空瞭望探头、烟感系统等,实现对安全隐患的实时监控与响应。在适老设计上,平台支持子女代为操作,并结合线下网格员结对机制,确保老人诉求“扫码上报、网格即办、反馈到位”,实现“老人诉求零跑腿”。
面对超30%老年人口的结构现实,徐庄村则强化网格群作为“适老联络站”的功能。老人在遇到水电故障、道路照明等问题时,只需一个电话或一段语音,网格员便迅速响应、代跑代办。村里还设立“善行义举榜”和“文明积分制”,通过表彰孝亲榜样、激励互助行为,塑造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从而降低治理对数字技术的过度依赖。
花园村的全域数字网和徐庄村的网格人文关怀,都体现出技术赋能与制度协同并重的治理智慧。数字平台与技术在这里不是冷冰冰的工具,而是嵌入乡土社会结构、被人情接住的温暖桥梁。
牌坊村:守护农村养老的“最后一米”
在南京市牌坊村,团队成员看到了一个以线下服务为主导、充满精细运营温度的老年友好型社区。全村约500位老年人中,独居者不多,但因子女外出,村庄老龄化特征明显,养老与政务办理仍以传统方式为主。
尽管“苏服办”APP已在南京推广,但在这里的使用率极低。社区工作人员坦言,因手机类型限制、操作复杂性及服务偏好,老年人更倾向于到社区线下办理业务。社区建立起分片包干、上门解读的服务机制,不追求数字化率,而是确保每一位老人都被看见、被回应。
村里还引入第三方养老机构,提供定点与上门服务,基本能覆盖所有老年人的日常需求,有效扩充了服务供给能力,也让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中实现原居安老。
团队成员还在牌坊村党群服务中心看到,工作人员对老年人格外耐心,为他们慢慢讲解、帮助整理材料;公告栏上的政策海报字号明显放大、配有图示;民情地图上各区块的老年人分布、特殊需求及网格员联系方式……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恰恰是适老服务真正落地的基础。
桑榆未晚,数字有温
通过三市的对比与分析,实践团队深刻认识到,乡村政务适老化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推广层面,更是关乎习惯、信任与文化的社会建设。真正的数字适老,需要以老年人的真实需求为中心,在效率与温度、创新与传统之间寻找平衡。
在乡村地区,由于受教育程度、手机类型限制、长期形成的习惯偏好等,老年人普遍倾向线下办理手续、进行操作等,因此网格员、志愿者仍是不可或缺的最后一公里保障。这也说明,只有嵌入本地文化、激发社区互助,适老服务才能持续运转。此外,面对不同村庄老龄化程度、资源禀赋、数字基础的不同,应鼓励因地制宜探索多元模式,形成地方特有模式。
此次江苏三地调研,使团队成员在访谈中倾听乡音,在观察中感知细节,在反思中理解治理的复杂与温度。
数字是桥,但归根到底,是要让每一个人都不被时代抛下。未来的乡村治理,既需要智能平台的智能高效,也离不开人间烟火的温暖关怀。只有如此,方能在老龄化的大背景下,实现真正的乡村善治与永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