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门前这条路还是土路,下起雨来,三轮车都出不了门。”扬州市邗江区太平村是公道镇最偏远的村子,今年以来,村里的网格员、志愿者走家串户走访群众,收集到不少村民的意见与建议。面对大家的诉求,村“两委”一班人感同身受,始终把“为民办实事”放在首位,用暖心服务织密基层治理网格,成功实现村民对村务从“忧心忡忡”到“开开心心”的转变。
班车村部门前设站,破解村民出行难题
“这趟班车要是能在我们村增设一个站,咱们乘车去扬州主城区就方便多了,恳请村干部帮忙协调一下!”村民口中的“这趟班车”,指的是从高邮市送桥镇开往扬州主城区动物之窗的K5公交。K5公交的开通,极大便利了高邮高新区居民往返扬州主城区,这让居住在扬菱线沿线的太平村村民羡慕不已。虽然目前有通村公交经过公道集镇,但每班车间隔长达两三小时,对需要日常出行的村民来说十分不便,“只要K5公交能在我们村多设一个站,出行就不用犯难了”成了不少村民的心愿。
村民的需求就是工作的方向,村干部第一时间将大家的意见向上反映。可这件事涉及邗江、高邮两个市(区),协调难度不小——K5公交原本是为服务高邮高新区居民设计的,发车后点对点直行,中途不安排停车。为了圆村民的“便捷出行梦”,村“两委”主动对接两地政府,一次次沟通、一遍遍说明情况。最终,经过多方努力,对方同意在太平村村部门前增设一个公交站点。
“我们只是随口提了个建议,没想到村干部这么上心,还这么快就解决了!”看着家门口崭新的公交站,一位村民笑着竖起大拇指,由衷为村“两委”的高效工作点赞。
“漏斗户”杨大叔:幸福生活敲门来
61岁的村民杨大叔,年轻时曾是一名瓦匠,后来因一条腿受伤落下残疾。他一辈子无儿无女,又有喝酒的习惯,平时手里有点钱也存不住,成了村民口中的“漏斗户”。
“有段时间,杨大叔经常到村里来申请救济。”太平村党总支书记杨玉奎回忆道。了解到杨大叔的困境后,村“两委”没有只给短期帮扶,而是想着为他谋长远出路——经过多方联系,帮杨大叔介绍了一份民营企业的工作。这份工作不仅让他有了稳定收入,还享受到了医保和社保待遇。如今杨大叔已经退休,每个月能领到固定退休金,一个人生活的基本开销有了保障。按照现行民政政策,有了退休金的他不符合低保申请条件,无法再享受低保待遇。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村干部主动跟他商量:“要是确实觉得钱不够花,以后村里有需要劳动力的活,比如清除杂草、清运垃圾,肯定第一时间通知你,既能补贴家用,也能活动活动身子。”
从那以后,每当村里有杂活,村干部总会优先联系杨大叔。有了这份额外收入,杨大叔手头宽裕了,日子也过得越来越滋润,见人就夸:“村干部是真的为我们老百姓着想,帮我解决了大难题!”
贴心服务解民忧,个性化需求有回应
走访村民的过程中,村两委常会遇到村民的“个性化问题”,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但他们始终坚持设身处地为村民着想,量身定制解决办法。此前,村里有位村民常年独自居住,他家门前是条土路,每到雨天就泥泞难行,出行十分不便。于是,他找到村干部,希望能帮忙把路修一下,最好改成混凝土路面。
了解情况后,村“两委”立刻安排人员实地查看,制定修路方案。两个月后,一条平整的混凝土路就铺到了村民家门口。修路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他家屋顶的瓦片破损严重,遇到雨天容易漏雨,便主动提出帮忙更换瓦片。看着崭新的路面和修好的屋顶,这位村民感动地说:“村里把我们的小事当成大事办,住着也越来越舒心了!”(张信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