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大力支持新业态发展的背景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需求与困境备受关注。7月,扬州大学商学院“数智新农工”实践团队聚焦新就业形态农民工的数字素养与收入质量提升,通过近距离观察、亲身体验、爱心互动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城市“摆渡人”在新业态背景下的生存现状与真实诉求。
实践团分赴江苏、广东多地开展调研:在广东汕头澄海、江苏扬州邗江,成员走进商圈、交通枢纽,与网约车司机攀谈,了解其工作模式与生活状态;在江苏张家港,团队或追踪外卖员穿梭轨迹,或记录取餐瞬间,或随网约车体验工作节奏,细致记录从业者心声。

团队成员在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商圈与网约车司机交流。扬州大学周雪健/摄
“这行看着自由,其实每天一睁眼就在算流水,多跑几单才能撑起家里开销。”网约车司机林师傅趁着等单间隙和实践团成员交流,“最怕遇到恶劣天气,路滑难行还容易超时,挣的都是辛苦钱。”团队成员跟着外卖员穿梭街巷,随网约车跑早晚高峰。“问卷显示,新业态从业者大多为了‘时间自己说了算’入行,却常为赶时间抢红灯,为多接订单错过饭点。亲身实践让我们深刻体会到,‘自由’的背后,是冷暖自知的奔波与艰辛。”团队成员杨子煊说道。

团队成员在扬州市邗江区交通枢纽记录网约车司机访谈内容。扬州大学杨子煊/摄
盛夏高温里,这些城市“摆渡人”的辛劳更甚。团队以张家港“暖新食光驿站”活动为切入点,协助爱心面包店分发糕点,进一步了解从业者需求。“这面包太及时了,一会儿吃饭得看订单脸色,忙起来顾不上。”95后骑手小张边说边匆匆驶离,道出了新业态从业者的共同处境。

团队成员在张家港市杨舍镇tata面包店调研免费面包领取活动情况。扬州大学秦蕴祺/摄
“看着他们来去匆匆的样子,我就知道这面包送对了。新就业群体辛苦,他们值得这份温暖。”心绘之家烘焙店店长的话道出社会共识。团队注意到,多数从业者接过面包后即刻出发,“谢了”两个字刚出口,电动车就蹿了出去。

团队成员向张家港心绘之家烘焙店店长咨询暖心送面包店铺相关活动。扬州大学黄静怡/摄
“当算法与人性相遇,我们既要看到技术进步的效率之光,更要关注那些被数字浪潮裹挟的普通人。”团队负责人高雨欣表示,下一步将通过技能培训、政策建言等方式,助力新就业形态健康发展,让每份付出都被看见与尊重。(高雨欣 陈许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