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源头活水”
2023-12-25 14:49: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发展未来产业,需要发掘颠覆性技术、培养前瞻性人才。省科技厅通过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技人才创新专题、省产业前瞻与关键技术研发项目、省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重大项目等,为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为科技领军人才提供“练兵场”。江苏高校也正在积极培养、储备未来科技人才,使之成为新质生产力生成的活跃因子。

新设“攀登”专项,

造就“青年百人”拔尖队伍

勇于探索新领域、敢于开辟新赛道的青年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85后海归、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谭海仁,今年迎来科研“大丰收”:第7次打破光电转化效率的世界纪录,相关成果入选科技部“202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创办的“仁烁光能”建立了全球首条大面积全钙钛矿叠层电池研发线和中试量产线……

“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兼具高效率、低成本等优点,是下一代光伏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谭海仁说,瞄准这一方向,他2018年从加拿大回国入职南京大学,组建团队开展相关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回国五年,硕果累累,背后是国家和省各类研究计划的持续支持。

“回国不久后,我便获得江苏省青年基金的资助,这对我的科研事业起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雪中送炭’。”谭海仁说。之后,团队又陆续获得江苏省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重大项目、部省联合资助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资助,“这些资助支撑着我们心无旁骛潜心研究世界前沿课题,连续攻克了全钙钛矿叠层电池核心关键技术。基于前期基础研究成果,我们实现10余项专利技术成果的转化,并创建‘仁烁光能’,加速了我国新型钙钛矿光伏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跃迁的源头活水,青年科技人才又是最具创新活力的群体。”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在求“新”提“质”的过程中,省科技厅将继续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为他们“搭台架梯”,推动他们在创造力的黄金期早出成果,在重大科技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

近日印发的《江苏省加强基础研究行动方案》,将“造就‘青年百人’拔尖队伍”“持续实施青年科技人才创新专题”列入18项主要任务。省科技厅新设“攀登”专项,重点支持35岁以下、具有发展潜质的优秀青年科学家,给予5至8年长周期支持;同时,每年资助1000名以上优秀青年承担省杰出青年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青年基金项目,潜心开展科学研究。

抓好“新”起点,

储备未来科技人才

新质生产力,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落脚于“生产力”。而“新”的内涵处于不断衍变过程中,这需要我们持续储备“新”的科技人才。

今年9月,东南大学未来技术学院迎来首届50名本科新生,他们的专业方向全部都是“未来机器人”。这50名学生是通过双向选择、从近千名学生中遴选出来的,被寄予厚望。

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院长魏海坤告诉记者,东大是全国首个开设“未来机器人”交叉学科类本科专业的高校,将面向国家战略要求,聚焦机器人未来发展方向,培养在该领域能够探索前沿未知、从事技术创新的领军人才。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比如说,我国的产业转型升级会经历一个较长过程,这一过程将广泛应用到各种类型的先进机器人,我们是在为未来10年、20年培养人才、攻克技术。”魏海坤进一步解释道,目前较为前沿的“未来机器人”研究,是极端环境和复杂场景下的各类机器人,比如深海机器人、“登月”“探火”无人车、医用微纳机器人等,“未来,也许可以用微纳机器人进入人体清理血栓,打通堵塞的血管。”

苏州大学未来校区“未来科创中心”基础教学实验室里,2022级机器人工程专业的李杰同学正在调试“多自由度灵活手”项目模型。“这个项目是我和导师、前辈一同完成的,主要研究柔性电子皮肤,将其贴在机械手上就可以完成灵活的交互。机械手通过掌心的摄像头可以模仿人手的动作。”说话间,李杰让机械手比画了一个“胜利”手势。

作为我国第一个以“未来”命名的大学校区,苏州大学未来校区的入驻学院也充满“未来感”。“校区有未来科学与工程学院,还有苏州大学与爱尔兰皇家外科医学院联合创办的国际创新药学院,共有1000名左右本科生。”校区管委会副主任刘超介绍,未来科学与工程学院已开设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集成电路与集成系统、机器人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统计学等6个本科专业,“学院绝大部分教师是新引进的享有学术盛誉的战略科学家和极具潜力的青年才俊。我们希望通过交叉融合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面向未来的卓越创新人才。”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向新质生产力发力

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趋势,江苏高校正在探索和改革未来科技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作为全国首批12家未来技术学院之一,东南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正在尝试打造“人才培养改革示范区”。“未来机器人专业不仅是为东南大学,也是为全国高校的交叉学科专业探路。”魏海坤说,教育部最新发布的普通本科专业目录中,首次在工学门类下增设交叉工程专业类,东大未来机器人专业是该门类下的首个且是目前唯一的专业。“作为典型的交叉学科专业,未来机器人涉及自动化、机械、信息、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材料等多个领域,这意味着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打好专业基础,还要掌握多门学科知识,对我们的教学是非常大的挑战。”

魏海坤说,未来机器人专业打破以前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从学校各个相关学院遴选出优质师资队伍形成课程组,为该专业学生“量身定制”培养方案,梳理每一门学科所涉及到的关键知识点,重新整理出适合未来机器人专业的教材、讲义、实验等,相当于重塑了整个课程体系。同时,向全球招聘机器人顶尖人才充实师资力量,推行导师制,深入开展基于大工程、大项目、复杂问题的研究型学习方式,为学生未来探索前沿研究打下基础。

在苏州大学未来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王进看来,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是科技创新,这就需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包括高校的科教资源,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人才。“我们每年都会开展‘新工科’交叉融合创新项目,去年发布了86个科研项目,吸引239名学生参加,今年新增98个项目,参与学生也新增267名。”王进认为,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和体制机制改革,将为交叉、融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好的模式和条件。

记者 蔡姝雯 张宣 杨易臻 张琳

标签:
责编:唐可垚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