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没有亲眼看过,但在你的一番介绍下,我仿佛身临其境。如果有缘,我必定会跨越山河去亲身体验,到时候你可别忘了要做我的小导游。”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霍尔果斯市苏港高级中学学生阿依曼在给连云港笔友的信中这样写道。一封封书信,是苏霍两地青少年搭上“心桥”的真实写照,更是江苏对口支援协作合作成效的一帧缩影。1月4日,省对口支援协作合作新闻通气会上通报了这样一组数据: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共筹措对口支援协作资金623.7亿元(含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跨省交易资金221.5亿元),累计实施援助项目超过1万个,展现对口援建工作的江苏贡献和江苏力量。
精准帮扶,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江苏对口支援新疆克州深度贫困地区,向贫困户发放定制农产品“连心券”,建立起“贫困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的稳定利益联结机制,助力对口地区实现提前脱贫摘帽;对口帮扶的陕西省平利县茶饮项目让4710名贫困群众走上了因茶致富的道路,紫阳县18家毛绒玩具社区工厂吸纳了上千名留守妇女就业,柞水县以发展木耳为突破口建成脱贫“大产业”、实现了“利民、富村、强县”的良性发展……
“江苏对口支援、东西部协作的西藏、新疆、青海、陕西、贵州等地有的属于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深度贫困地区、国家重点贫困县,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省对口帮扶支援合作工作领导协调小组成员王志忠表示,江苏始终紧盯重点贫困人群、深度贫困地区、重点贫困县,通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基础设施完善等方式,助推新疆、西藏、青海、陕西等地的102个贫困县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近400万人脱贫摘帽。
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东西部协作工作重心由打赢脱贫攻坚战转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上来。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我省结对关系调整稳步推进,截至目前,我省共与西藏、新疆、陕西、青海的104个县结对,其中与陕西、青海两省80个县(市、区)结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26个,东西部协作年度各项任务指标均已全面超额提前完成。
目前,江苏乡村振兴的经验“种子”正播撒向协作地区,支持协作地区全要素借鉴,多领域创新,因地制宜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商洛市洛南县借鉴南京市江宁区美丽乡村旅游经验,在保安镇北斗村开发建设“亲农·溪乐谷”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实现脱贫有产业、有分红,带动50余脱贫户增收致富,户均增收5000余元。柞水县借鉴南京市高淳区国际慢城创建经验,科学布局康慢城、山慢城、云慢城、文慢城等四大特色区域,营盘镇创建成为西北首个、全国第13个国际慢城。西宁、海东引入江苏文化旅游创意资源,对青海2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综合开发设计,融合“河湟文化”“卡约文化”“西羌文化”,打造文化重镇。
聚焦民生,培养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是对口支援协作合作工作的第一要务。我省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中之重,将对口支援协作合作援助资金的80%以上向民生倾斜、向基层倾斜、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重点解决一批住房、供水、道路以及教育、医疗等各民族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问题,对口支援协作地区乡村面貌发生历史性改变,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江苏省医疗人才‘组团式’对口支援的是新疆克州人民医院,采取省包院、院包科的形式,集中资金、人才、项目等优势资源,实现组团选派、集体作战。”省卫生健康委二级巡视员祁爱平介绍,自2016年以来,我省从9家省属三甲医院选派了三批次共94名医疗管理人才和业务骨干人才,持续传帮带,共为当地培养了21个医疗团队,传授了200多项新技术,帮助克州人民医院成为当地唯一的三甲医院,塑造了全国组团式医疗援疆中的“江苏品牌”。
除了解决援建地区人民“看病难”的问题,我省还把“书香”带往高原。新疆、西藏、青海在我省开设了新疆班、西藏班,培养的优秀人才在大学毕业后带着深厚民族感情回到家乡、建设家乡;拉萨江苏实验中学被当地藏族群众誉为“家门口的内地西藏班”。“不仅如此,我们努力发挥援派教师‘种子’作用,通过师徒结对、定期走访、开展讲座培训、组织教研活动、共同申报课题等教学活动,发挥江苏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势,不断带动当地教师成长。”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李金泉说。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我省紧盯脱贫群众,紧扣就近就业和转移就业,在继续强化“塑造特色品牌、精准对接需求、强化稳岗保障”,促进转移就业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产业带动就业、帮培技能促进就业创业。不仅通过技能化开发、市场化运作、组织化输出、产业化打造,培育发展壮大了“紫阳修脚师”“化隆拉面师”“宁姐月嫂”等一批特色鲜明、行业领先、技能突出的区域劳务输出品牌,还采取“互联网+大数据”,提高信息匹配度和时效性,实现求职招聘“秒匹配”。
产业协作,变“输血”为“造血”
因地制宜推动对口民族地区发展特色产业,才能真正解决对口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促进各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发展。一直以来,我省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帮建产业园区、创业基地、扶贫车间、社区工厂等产业发展载体,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助推农牧业、民族手工业、旅游业等产业高质高效发展。
“十三五”期间,我省在陕西省安康市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3.18亿元,支持其发展毛绒玩具文创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到强”的飞跃,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和富民产业。截至目前,已吸纳就业超1.5万人,其中脱贫人口超过3400人,产品已远销欧美、中东、日韩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江苏又助力其研发设计、电商服务、展示展销、批发交易、物流等“五大中心”建设,通过创意设计、资源整合、渠道拓展等多点赋能,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在去年全球疫情依然严峻的情况下,依托健全的产业链,实现产值超30亿元,内销和出口均实现逆势增长。
在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的基础上,我省还与对口援建地区合作共建产业发展载体,援建园区基础设施,援助完善园区功能,帮助开展招商引资,选派园区管理人才,增强对口支援协作地区产业园区承载力。
在拉萨市,受援4县均建有产业园区,援建的达孜工业园成为西藏自治区首家区级工业园区,援建的曲水县建成才纳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首批国家级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在陕西、青海协作地区,共建工业园区42个,其中农业园区31个,成为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促进经济增长的主阵地……共建合作园区已成为对口支援协作合作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特色产业壮大的重要基地和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载体。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我省更加注重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健全特色产业链条、拓展产业增质增值增效空间、促进内生可持续发展。在新疆伊犁州,引进“稻鸭子”等有机绿色农产品,新增小龙虾、西杂鲟等养殖新品牌;在西藏拉萨市,围绕推动净土健康产业加快发展,帮助“拉萨净土”区域公共品牌17类商标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援助完成藏香、藏鸡、拉萨好水等6个产品标准体系建设。
记者 沈佳暄